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法规标准 > 正文

购车协议暗藏文字陷阱 购车人转眼被骗几万元

2011-11-19  来源:千龙网
[字体: ]


协议中,购置税写成“购车附加费用”,还故意与“企业利润”连在一起。

  近日,不少市民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他们在北京仁和伟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买车被骗的经历,“我们和汽车销售公司谈好了购车价钱,约定包括车价、交强险、购置税等。签署协议时,销售公司却将购置税写成‘购车附加费用’。等到上牌照时,销售公司就翻脸不认账了,我们还得再掏一笔钱。”

  诱饵 报低价揽客

  11月10日,市民王先生来到西三环丰益桥边的西国贸汽车交易市场买车。市场内汽车销售公司一家挨着一家,销售人员更是热情,看见有人过来就会主动询问:“大哥,你要哪款车?”

  为防止被骗,王先生挑了家门脸大、门牌号为A1-1008的北京仁和伟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员承诺车价肯定比官方指导价低1.8万元左右。王先生想买帕萨特1.8T手动挡新领驭,他从4S店了解到,包括保险、购置税在内,这款车需要186800元。而仁和伟业公司销售员表示,在他们这儿买,只需179000元。

  王先生动心了。签协议时,仁和伟业承诺179000元含有:“车价、交强险、商业险、装饰费用、车船税、购车附加费用企业利润。”王先生当时提出:“怎么没有购置税?”销售员斩钉截铁地回答:“购车附加费用就是购置税。”

  可等到11月14日,王先生突然接到仁和伟业的电话,“明天准备上牌了,你带上银行卡,要交14900元的购置税。”这样算下来,王先生比在4S店买车还多花了7100元。

  被骗的不止王先生一人。梁先生在仁和伟业买了一辆斯巴鲁2012款森林人,当初双方谈好了费用为273000元,包括保险、购置税等所有项目,可最终上牌照时,梁先生同样是自己补交了21777元的购置税。

  上钩 签骗人协议

  昨天,记者来到西国贸汽车交易市场进行暗访。记者发现,仁和伟业公司在周围的店中还算比较大的,室内停放4台车辆。热情的销售员满口承诺,什么车都有,都是从4S店提车,比官方指导价至少低1.5万元。

  记者问销售员,谈好的价钱包括哪些内容?销售员拿过一份其他顾客正准备签的协议,记者发现这与王先生所签那份协议的条款一模一样,所包含的项目有“车价、交强险……购车附加费用企业利润。”当记者问:“为何没有购置税?”销售员回答:“购车附加费用是购置税的全称。” 销售员还补充:“这一带,我们公司比较正规,有打印出来的协议。其他公司就手写一个单子,出事后投诉无门。”

  其实,“投诉无门”的恰恰是这些在仁和伟业购车的人,而且他们无一例外地是在购置税这个环节上被骗,其中包括不少外地购车人。

  真相 翻脸不认账

  “好不容易摇中车牌,又花很多时间挑车,总不能为了一万多块钱耽误了买车吧。”很多人和王先生一样,只能自己花钱交购置税,上了牌照。

  后来,当王先生向仁和伟业投诉此事时,销售员却说:“你没看协议上写的是购车附加费用呀?什么时候说是购置税了?”再跟对方协商,销售员说最多送他车膜。想再进一步争取补偿时,销售员的语气已经变了,“大哥,你想怎么着吧?”

  发现自己被骗后,梁先生也找到了店里。销售员当初的热情早已无影无踪,他们同样不承认答应过办理购置税这回事。梁先生刚发火,很快有四五个年轻小伙子围了过来,恶狠狠地看着他,同行的梁先生的母亲气得浑身发抖。

  “买车本来是件高兴事儿,可是被这些人搞得很窝火。”王先生说,在上牌照时,他还碰到一些购车人和他的遭遇一样。“仁和伟业这样的经销商,在网上报低价,把顾客吸引过来,然后采用这样的低劣手段。”

  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说,经营者卖商品时必须明码标价,不能捏造事实。王先生所签协议中的购车附加费用,汽车销售公司应作明细说明,约定不明可推定为购置税。买卖双方也都可以举证。消费者觉得汽车销售公司有价格欺诈行为,可向价格主管部门举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