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法规标准 > 正文

垃圾分类,细节决定“到位”

2012-04-0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3月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源头分类与减量有了更多制度保障。这对小区物业经理朱江来说,真是个好消息。

    9年了,小区一直在默默坚持垃圾分类,那台厨余垃圾处理机仍在“勤奋”地运转。当年,和这个小区一样,全市有20多个小区都用上了它,目的就是通过试点,将一部分生活垃圾就地“消化”,摸索更多更好垃圾源头减量的途径。

    垃圾减量问题,早些年就已被提到了事关首都城市环境的高度。朱江说,自己所在的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才做了9年,很多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时间更早。

    “经验谈不上。但负责小区的日常保洁,员工们天天和垃圾打交道,他们是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最直接的参与者,垃圾分类说易行难,细节上做扎实特别关键。”

    这几年,小区就是这么做过来的,这位物业经理眼中的“细节到位”,为记者的调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调查一

    服务到位:摆放垃圾桶“琢磨”一个月

    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占地3.4万平方米,只有7栋居民楼。在朱江的引领下,记者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儿,发现小区里摆放的垃圾桶,数量比有些规模更大的小区还多。

    与朱江聊,他说,光垃圾桶怎么摆、摆多少,就琢磨了一个月。

    按理,438户居民的小区摆放七、八组垃圾桶就够用了。因为他们测算过,以一户、一次投放垃圾5公斤计算,早、晚各投放一次是10公斤,438户一天下来就是4380公斤;而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的桶容量都是240公升,厨余垃圾桶容量为120公升,3个桶为一组,加起来是600公升。一公升的容量能装一公斤垃圾,算下来,摆放七、八组垃圾桶能将小区每天的垃圾统统“吃”掉!

    但是,问题没这么简单。一般情况下,厨余垃圾会比其它垃圾多,但厨余垃圾桶才120公升,容量小,如果不能及时清理,首先装满的肯定是它。

    2003年小区开始垃圾分类时,也许因为看到厨余垃圾桶总是满满的, 有的居民便随手将垃圾扔进另外两个垃圾桶,或者干脆就丢弃在一旁的地上。“要求居民垃圾分类,不能不提供条件。”于是,小区物业将垃圾桶增加到11组、33个。这样,即使逢年过节垃圾量陡然增加,垃圾桶也绰绰有余。

    光有数量还不够,还要考虑摆在哪儿,怎么摆。

    小区有6条主路,其中4条呈南北走向位于楼与楼之间,直通小区的大门,是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于是,沿途各楼门前都摆放一组垃圾桶,与居民家距离约15米。另外,小区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平行横贯的小马路,能将七栋楼串连起来,在这里又摆放了两组。朱江说,小区道路纵横,垃圾桶随走随见,居民觉得方便了,分类投放才容易做到。

    记者发现,唯独6号楼和7号楼之间摆放了3组垃圾桶。朱江解释:“其它楼都是6层,只有7号楼是9层,住户多,生活垃圾也会多,所以多摆一组。”

    还有一个细节:4号楼和5号楼的垃圾桶没有摆在楼前,而是放在楼的一侧, 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两栋楼门前的空地面积比较狭窄,如果放在楼前,一、二层住户的窗户就离垃圾桶太近,夏天容易有味儿,所以被特意挪到了楼的侧面。但楼侧依然有住户家的窗户,难道就不怕垃圾散发异味吗?

    朱江说,那是卫生间的小窗户,再说垃圾桶距离业主家15米,加上空气流通,即使是夏天,屋里也闻不到味儿。

    垃圾桶摆放看似简单,小区物业当初却做足了“功课”,不仅上门征求部分业主的意见,还绘制小区路线图,规划摆放位置,通过测算垃圾量来确定垃圾桶的数量。抓住这些环节、细节上做到位,垃圾分类的工作就好推行了。

    调查二

    引导到位:小区里特殊的“宣传员”

    一进小区大门,记者一眼瞥见墙上张贴着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宣传画。

    有几幅看上去有点儿褪色了,朱江说,这些都是年前贴的,又该更换了。

    全市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很多小区都张贴了这样的宣传画,但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好像比有些小区换得勤。

    见多了,居民会不会熟视无睹呢?

    朱江认为,“熟视”也可以解释为 “目染”,经常耳濡目染就不会熟视无睹。 “宣传垃圾分类不是一两天的事儿,是一个意识渐变的过程。定期更换宣传画,能让业主感受到小区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对他们也是潜移默化地引导。”

    相对静态宣传,小区保洁员的示范引导作用更大。朱江称他们是流动的宣传员。

    小区有13个保洁员,虽然人力成本不断加大,这个岗位从不减员。

    当了9年保洁员的李文华说,刚开始,尽管分类说明挺明确,有人还是习惯随便找个桶就把一大袋垃圾扔进去。还有骑着车扔垃圾的,洒得周围一地都是。

    有一次,一位中年业主抽完烟,顺手就把烟头扔进了厨余垃圾桶。李文华走过去探下身,费劲地把小小的烟头从垃圾桶里捡出来。业主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李文华对他说,厨余垃圾要回收处理,烟头应该投到“其它垃圾”的桶里。后来,这位业主再来扔垃圾,有时会先问问李文华,他这样分对不对。

    采访中,记者看到保洁员们是这样分拣垃圾的——

    厨余垃圾:先把塑料袋、餐盒一个个打开,用一把长夹子将混杂在里面的烟头、硬果壳、骨头鱼刺等挑出来,有汤汁的再沥干汤汁,然后将分拣好的剩饭剩菜送到机房,通过厨余垃圾处理机搅拌发酵,使垃圾变成有机肥,用于养护小区绿地或给居民当花肥。

    可回收垃圾: 纸箱、纸盒、塑料泡沫和瓶瓶罐罐等,都集中存放在一间专门的屋子里,定期卖给定点废品回收公司。

    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保洁员在又脏又臭的垃圾里挑挑拣拣,进行二次分类。“很多人见了都于心不忍”,小区保洁部田经理说,时间长了,这种“耳濡目染”使一些居民增强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据统计,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到90%以上,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超过70%,小区整体垃圾减量达15%以上,达到政府部门要求的标准,被评为生活垃圾“零排放”小区。

    调查三

    资金到位:省一度电是一度电

    实现垃圾分类与减量,小区的厨余垃圾处理机功不可没。

    但是,运转这台设备,用电、购买菌种、保养维护都需要资金支持。

    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是国家体育总局的职工家属区,每年机关拨付的物业费是小区物业最大的进项。而垃圾分类只是物业服务中的一项,人力、物力投入,成本在增加,必须设法开源节流。

    朱江算过一笔账:当时购买设备花了12.5万元,其中政府给予了部分资助。现在到了运营维护阶段,最大费用是电费。这台设备一年耗电约3650千瓦时,电费3600元左右;其次是购买菌种,每年购买两次,一次800元,全年1600元。

    这笔费用打哪儿来? 小区通过回收可再生资源,卖掉后每月能增收几百元,年收入就是六七千元,不仅能购买处理厨余垃圾的菌种、支付设备运转的能源费用,还可以买一些清洁工具、劳保用品发给保洁员。

    近几年,物价在涨。负责采买菌种的田经理告诉记者,去年菌种的价格从800元涨到1200元了!人工成本今年比去年一个月人均又提高了100元。

    资金不足,也要坚持垃圾分类。 钱怎么省出来? 朱江说,厨余垃圾处理机的耗电量与投放垃圾的重量、湿度,以及当时的气温都有密切关系。冬季天气寒冷时,处理时间就集中在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

    “还要根据垃圾的数量和质量,搞清楚用哪个挡位处理更省电,这些我们都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

    他曾算过账:低开一挡能省3度电,如果每天省3度,9年就省电近10000度;一度电按1元钱计算,就折合近10000元钱,差不多够两年的机器维护费用了。

    在厨余垃圾处理机房,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本“日产生活垃圾统计表”,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小区垃圾产生总量和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不可回收物各自的产生量。

    朱江告诉记者,9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这么记录,就是为了核算机器的运行成本,把成本降到最低。

    能想到的办法都要想到。厨余垃圾处理机所在的屋子保温功能差,而菌种发酵需要将机内温度控制在25℃至60℃,冬季要达到这样的温度就要增加用电量。为了尽可能省电,在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的资助下,物业公司专门对机房进行了保温节能改造。

    厨余垃圾处理机的操作与维护也由专人负责,如果谁都来操作,不熟悉章程,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李中原是专门负责设备管理的员工,采访时,正碰上他当班。

    只见他将准备处理的厨余垃圾过了一下秤,从处理机的投放口投了进去,按下一挡开关,机器嗡嗡地搅拌起来。然后,他转身取下挂在墙上的统计表,将投放时间、垃圾重量、机内温度、耗电量等逐项填写好。他说,隔段时间,要对一些数据做一下对比,看看还有没有节约的可能。

    然而,再“精打细算”,维持机器正常运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何况很多费用还在涨价。朱江希望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能得到一些资金支持。

    调查四

    理念到位:剩饭剩菜也能回收

    持续推进垃圾的减量和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

    而垃圾源头在各家各户,只有在家做好了,加上物业的后续服务,源头减量才能实现。

    记者在小区先后遇到16位居民,他们都说,这些年看到小区坚持垃圾分类挺受教育,认为垃圾分类不仅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维护小区良好环境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

    家住1号楼的梁大爷晚饭后出门遛弯儿,总会拎着在家分好的3袋垃圾,一出楼门便分门别类地投入它们该去的垃圾桶。梁大爷说,不光自己这么做,连4岁的小外孙也知道怎么分,全家人早就习惯了。

    刘大妈喜欢在家摆弄花花草草。她告诉记者,过去不知道剩饭剩菜也能回收利用,现在知道许多随手扔掉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变废为宝,还能保护环境。

    小区的厨余垃圾处理机一个月能处理厨余垃圾360公斤,一年能产出几十公斤有机肥。到厨余垃圾处理机出仓时,刘大妈和一些居民就会要上一些养花儿用。这让她们平时对垃圾分类这件事,做得更加仔细。

    采访时,记者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场面:一位妈妈站在不远处,看到五岁的儿子把可乐纸杯投进可回收垃圾桶,冲着孩子赞许地竖起了大拇指。她说自己经常带孩子参加小区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很多好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居民的参与,使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有序。不过,朱江也说,小区的厨余垃圾占到垃圾总量的60%,厨余垃圾的分类和投放现在还做不到普遍正确,分类时还是容易混淆,比如纸质包装盒裹着吃剩的点心,塑料餐盒盛着打包的食物,等等。

    不过他说,北京早在1956年就在西单区、西四区实行过垃圾分类,可以说是世界上进行垃圾分类最早的城市之一。相信只要不断引导,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一定能养成。

  新闻链接

    今年3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一条例规定,北京市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收费制度。

    这部条例于去年11月18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条例规定,北京市将按照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应处理的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条例明确规定,本市将按照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易于收缴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强收费管理,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条例还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快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并按照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餐厨垃圾源头就地处理,对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给予指导和经济补助。禁止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收集、运输餐厨垃圾。

    据了解,北京市从2010年开始大规模推行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有1800个小区成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今年,本市将全面完成600个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任务,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50%左右。由此带来的垃圾减排效应,有望使北京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多年来首次下降到5%以下。

    小区物业经理“晒”账单

    一. 人力成本

    2003年底小区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按当时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一名保洁人员月薪不低于465元,如果聘用的是外来务工人员,按当时规定,无需承担任何社会保险费用。

    到2012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上升为每月不低于1260元,加上要承担5种社会保险费用,一名保洁人员每月费用约2300元左右。

    9年间,人力成本上涨近5倍。

    二. 菌种费用

    小区厨余垃圾处理机每年需更换两次菌种。

    2003年,每次更换菌种费用为400元,一年800元。

    2011年,每次更换菌种费用为1200元,一年2400元。

    8年间, 菌种费用上涨3倍。

    三. 机器维修

    厨余垃圾处理机运转9年, 已进入保养维修期, 每维修一次约需千元左右。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