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法规标准 > 正文

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关键在捍卫标准威严

2012-04-2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问题胶囊”之事未平,“问题蜜饯”、“问题茶叶”风波又起,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恐怕已远远超过这些东西本身的毒性。

    国人对食品药品不安全信息的承受度正接近极限,但既然有问题,发现肯定比不发现要好,公开肯定比不公开要好,食品药品行业的净化,依然有赖于媒体监督的继续给力。当然,这种给力要建立在客观理性、就事论事的基础上,揭黑打假不是去夸大渲染样样都有毒、什么都不能吃的恐慌。

    我们相信,绝非所有食品企业、制药企业都有问题、都“黑心”,但眼下最令人不安的,是安全事故曝光后的一些事情。我们看到,问题产品的涉事企业,认错道歉的少,召回产品的更少,相反,胡搅蛮缠、喊冤叫屈的调门很高。最常见的辩解是:“检测标准不同”,自家产品其实“没有超标”、“吃了没事”,自己反倒是“受害者”云云。本是惩恶利器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竟某种程度上成了塞责的挡箭牌。

    我们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有漏洞,这是事实,比如现行的茶叶卫生国标中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明显偏少,在仅有的几个指标上农业部跟卫生部的标准还“打架”,明摆着给某些人装傻留了空子。但更多时候,符不符合标准不是必须跑到实验室里摇晃一堆试管、对照一摞标准条款才能搞清楚的科学问题,而是凭常识常理、凭基本良知一望即明的是非问题。说白点,用皮革下脚料兑生石灰制成的工业明胶能做成胶囊给人吃吗?腐烂变质、乱放添加剂、用动物饲料袋装着的蜜饯能给人吃吗?即使最终通过检测证明这些产品还不至于伤人,在定量分析中符合某种标准,它们的性质依然是不安全、不道德的,对这样的生产者,对这样的产品,就该早早一棍子打死,毫不留情。

    中国在高速前行,温饱问题解决后,国人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与日俱增,无论纸面上有没有标准,或者这种标准尚有多少漏洞,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心理标准都已经形成,而且这种标准只会越来越高,迟早要跟发达国家拉平。因此,许多过去能放的东西今天不能放,曾经屡屡获奖的瘦肉精最后被禁就是实例;许多过去不检测的东西今天要检测,三聚氰胺成了奶粉必检项目就是实例;许多过去不是问题的事情今天是问题,大家关注洋快餐的煎炸油过没过期、关注禽蛋蔬果的农药残留就是实例。此一时彼一时,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业内企业都不能再抱残守缺,指望标准长时间等着谁、迁就谁、包庇谁,指望出了事再解决问题。

    捍卫食品药品安全标准的威严,现在看来道德喊话作用不大,关键在于执行标准、惩处严厉。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彻查非法生产的食品药品企业,对它们进行倾家荡产式处罚,将这样的彻查和处罚常态化。扩大刑事追究面,对一干责任人坚决追究刑事责任,让泯灭天良者付出最高代价。此外,在多部门分段监管的现行管理体制下,要不断加大对渎职官员的追究,将那些不作为者清理出去。

    在国家重拳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同时,更多人也应反思,身为受害者的我们对上述犯罪是不是也同样存在某种不作为?往奶里加三聚氰胺、往馒头里加色素、将烂皮革制成胶囊、将烂水果制成蜜饯的是不是也是普通劳动者?“不吃自己做的东西”并不能免于受害,同样,只抱怨别人抱怨社会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西方的食品药品行业,也经历过“由乱到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无人能置身事外。大家都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见到实效,一个免于恐惧的环境就能建成,“良心”就能不断战胜“黑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