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两项干细胞研究成果——“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和“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损伤新技术的建立与 应用”,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的干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首次同膺国家科技奖。这不仅再一次将人们的眼 球聚焦到干细胞这一前沿科学和新兴产业领域,更点燃了许久以来人们对干细胞治疗的热切期盼。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与老龄化相关的重大、难以治愈的疾病 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发病率不断攀升。以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支柱的传统西医学逐渐遭遇玻璃天花板,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被科学界誉 为第三次医学革命的再生医学已是大势所趋,具有超强分化、更新、再生和修复能力的干细胞被寄予厚望。那么,我国干细胞科学的整体水平如何?我国干细胞产业 之路又在何方呢?
干细胞科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人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从第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慢慢发育、分裂,成几何倍数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条件时,便发育 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人体出生后,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每天体内大约有10—50万亿个细胞被新陈代谢。这些死去的细胞由谁来补充?人体的绝大部分组织 细胞因为高度分化往往会失去再分裂的能力,但是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保留一定数量的尚未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原始细胞,这就是干细 胞。机体保留这些干细胞的目的就是用于补充新陈代谢所死去的细胞,因此干细胞被誉为“源泉细胞”。
目前国际公认的干细胞定义,是指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特定组织细胞能力的原始细胞。根据来源,干细胞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胎体干细胞和 成体干细胞三大类。根据其分化功能,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亚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单)能干细胞。近年来又出现了通过植入细胞因子的方法,把 体细胞诱导成具有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
干细胞科学就是一门探讨有机生命体如何从单一细胞发展成为完整的个体,以及如何利用新生细胞代替受损、死亡的成体组织细胞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 在理论上专注于探讨生命的本源和发育问题,在实践中有望利用新生细胞为当前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难治性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已成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 研究领域之一。而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从而恢复健康的一门交 叉医学学科,被誉为继化学药物、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三次医学革命,其技术核心正是具有超强分化、更新、再生和修复能力的干细胞。
在干细胞科学及转化应用研究领域,我国的起步较早。近10年来,973计划、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 计划等国家级的项目里均设置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方向,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我国干细胞领域的论文数量排名国际第2位,一批研究机构进入了国际研究 机构前20位,其中中国科学院排名国际研究机构的第4位;申请并获得了一批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专利数量已经排名国际第3位,国际专利授权排名第6位。
我国已经在干细胞科学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平台,培养和引进了高水平的干细胞研究梯队,初步具备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和政策规范方面的保障,并依托这些基础在一些干细胞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干细胞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干细胞产业正方兴未艾
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带动甚至诞生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干细胞研究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走向产业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近。
资本市场上,干细胞产业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资本的追捧。专家预测,全球干细胞产业近两年的潜在市场约800亿美元,到2020年前后可高达 4000亿美元。在我国,干细胞产业同样前景可期。有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干细胞产业已经形成了从上游存储到下游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预计未来5年干细胞 产业收入将从目前的20亿元增长到3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0%。
在政府支持、资本追捧以及巨大市场前景和高额商业利润的多重推动下,干细胞产业化呈蓬勃发展之势。到2013年,我国多个城市如哈尔滨、长春、 天津、北京等都建立起干细胞产业化基地。大部分产业化基地的相关业务涵盖“干细胞存储、干细胞技术研发、干细胞应用研究以及干细胞临床移植和治疗”等业 务,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干细胞产业格局,即:上游:各类干细胞库(脐血造血干细胞库、间充质干细胞库、免疫细胞库等);中游:各种干细胞扩增、培养技 术及相关细胞制剂、产品等;下游:医疗、整形美容、健康服务机构(干细胞治疗各种疾病、美容、抗衰老等)。其中,脐血库是目前我国干细胞行业中最成熟也最 重要的产业化项目,其全称是“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以提取和保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并为患者提供配型查询服务。
我国在干细胞临床转化与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案例。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遭到质疑。同时,相关政策法规滞后、行业标准缺失,严重阻碍了整个干细胞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