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环境承载力

2008-08-06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字体: ]
  本期提示:
  要把提高环境承载力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性措施,以“铁腕治污”大力推进强势环保,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
  党的十七大不仅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还将这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要求之一,而增强环境承载力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只有把发展强度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规划环境,增强生态功能。应当看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的,人民群众不但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建设中要渗透环境艺术、注入生态功能,实行传统型经济开发向现代化生态建设转变,促进全面协调发展。要努力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艺术观来审视城市建设的总体方案,规定建筑物之间必须达到应有的生态距离,做到在发展中建设绿色小康,以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基本要求,形成具有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和水域环境功能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在城市开发中还要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人文资源,保护好历史悠久、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以此来提高无锡的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
  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强调全社会必须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建设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从而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嬴”、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走新型的生态化产业道路,把发展现代三产服务业作为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增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优化升级。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各地的实际,以建设现代化商务、科教、物流、旅游城区等为目标,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培育新兴三产,构筑起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文化、旅游等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第三产业,坚决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凡是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不符合行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坚决予以关停,以“关停”促“改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提高准入门槛,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污染、高效益、无公害的社会经济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扶持具有环境科技含量的绿色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之路。
  调整工业布局,实行集中治理。符合环保条件的生产力布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为此,我们要抓住新型工业化发展契机,把工业的重心移向新区和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工业园区,将遍及在城市中的化工、印染、纺织、冶金等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按照不同的类型划归不同的区域,做到指定建、集中办、统一管,以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散的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得以更好地削减中心城区的污染物总量。
  落实污染减排,控制环境容量。要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无疑要将以污染减排为重点的约束性指标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抓好污染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提高。我们绝不能走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抓好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以防止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新污染源产生,避免因环境污染带来的治理经济负担。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