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差别调整中小机构准备金率的呼声颇高。市场22日即传出消息,浙江省农信系统5家机构,获准定向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这一调整将于11月25日起生效。据称,这些机构去年因为未达标而被调高准备金率,所以这次单独下调。对这一市场消息,央行表示不予评论,但市场解读为定向宽松的加强。
此前,央行的一些政策口径在不断强化定向宽松概念。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即提出,货币信贷工作要在保持总量基本稳定、合理适度的基础上着力优化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要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根据各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经营稳健性状况以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对调控参数进行调整优化,并对主要服务上述领域的中小金融机构适当倾斜,支持资本充足率较高、资产质量较好、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信贷政策执行有力的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
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局部下调存准率的可能性很高。胡晓炼的表态更强化了市场的这一预期,并且,这一调整涉及面可能更广,不只限于浙江一地,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政策,更多涉及到国有大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毕竟,政策鼓励对中小企业、三农信贷和重点项目的投放。他解释说,政策调整的大背景是信贷增长缓慢、中小企业困难以及外汇占款减少,如果外汇占款呈趋势性减少,作为主要用于对冲外汇占款的存款准备金率则有全面下调的可能。“年底之前就有全面下调的可能,毕竟每年1月份都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高峰,资金面情况更加紧张。”赵庆明说。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认为,这只是大规模下调的开端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准率下调是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工具,但资本外流将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政策的效果,因此,存准率下调的幅度可能超出预期。
莫将“微调”变“大调”
10月,中央刚提出要“预调微调”,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额马上就大幅上升。中央政策开个小口子,地方随即扩大化似乎已经成了既定模式,但是当前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变动时期,如果中央的精神下到了地方就走样,很可能危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确定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10月24至25日,温家宝总理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时指出“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至此,中央将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预调微调”的基调已经基本确定。
紧随其后,10月贷款数据立马出现反弹。月初的时候,借支持小、微企业和保障在建、续建基本项目的东风,商行的放贷速度就有所加快。到了10月下旬政策基调基本确定以后,日放贷量更是激增。据渤海证券报告介绍,10月下旬,四大行信贷闸门出现了突然松动。10月5至21日间,四大行新增贷款达600亿元;在10月最后两天,突击投放贷款额更是达到了900亿元。
结果就是商业银行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了5870亿元,大幅高于9月份的4700亿元。尽管10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略低于9月份的15.9%,但是10月份季调后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月环比折年增幅已经从9月份的7.1%大幅跳升至29.4%。
贷款反弹又拉动了投资反弹。10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达到24.9%,较9月上涨0.6%个百分点。
应该认识到,2011年四季度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与2008年四季度不同。当前中国经济不能再次采用当年那种双扩张式的调控手法,一方面经济减速的压力还没那么大,不必要把货币政策完全转向;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如果货币政策完全转向,考虑到全球性的流动性宽松现状,考虑到工人工资上涨和农民增收压力,物价很可能再次走高。
2011年世界经济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发达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必然会伤害到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中国在增长速度仍可承受的范围内应该更侧重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然而政策刚出现放松的苗头,中央严控了一年多的信贷额就迅速反弹,连带着拉动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回暖,这说明至少从年初以来中国调控所取得的成果有可能被葬送。
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早有先例。举个近来的例子,去年四季度为了“十一五”进度达标,各地突击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结果今年年初时一放松,整个上半年高耗能产业都在反弹。
温家宝总理6日在圣彼得堡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绝不可以有丝毫动摇。这样的表态固然坚定了市场的信心,但是也反映出国内存在希望房地产市场调控放松的声音。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如果“微调”被地方放大,甚至失控,就会让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