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大城市病”缠身的北京将如何“柔性”面对人口压力?

2012-01-20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交通拥堵、用水紧缺、空气污染……众多“大城市病”缠身的首都北京,在刚刚落幕的市两会上,却释放出一系列针对外来人口的“柔性信号”:积极准备推出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七成多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

    “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系统建设”“做好实行居住证制度的相关工作”……人们注意到,在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人口管理的政策出现一系列新的提法。

    “这其间所包含的微妙变化,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字句的变更,更多地可以解读为是首都人口政策调整的新信号,关键词应该是‘人文关怀’。一方面,很显然,靠行政手段控制人口规模,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经难以奏效;另一方面,新的提法也体现出北京的城市管理者对流动人口更加包容、务实的新思维。”北京市一位人口管理系统的官员说。

    有关专家表示,北京的人口政策从过去注重限制、管控的行政手段,到现在明确服务优先,表明首都在不断探索人口规模有序调控的新途径。

    人口调控:从硬性调控变为服务优先

    年增60万人!提前10年超过1800万人的规划目标!过去这些年,面对人口急剧膨胀的巨大压力,北京一度采取了相对“生硬”的应对之策。

    2005年,有北京市政协委员提议“建立人口准入制度”,曾引发广泛争论。2009年的北京市政府报告中提出,将“逐步实施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人口规模调控问题都列入了北京市2009年和2010年市政府重点办理的折子工程。

    而在今年北京市两会上,针对流动人口的态度,“服务”被放在更加突出的问题。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1年人口工作时说:“总结推广人口服务管理成功经验,制定了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业态调整的工作意见,积极探索人口规模有序调控新途径。”

    “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传统行政手段进行人口规模调控难以奏效,必须有新思路。”北京市人口管理系统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通过发展高端、高效产业,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才是人口规模调控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已提出多年的居住证制度终于开始“破题”。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在两会期间对媒体表示,北京推行居住证政策的调研工作从去年开始,2012年内有望出台,这将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外来人口不能简单地限制,而是要通过加强服务达到社会管理的目标。”长期研究人口问题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分析说,前些年北京人口是无序增长,所以越调越多,这与投资、产业过于集中有关,有了产业自然就吸引外来人口,但应该认识到外来人口既是建设者,也应该是公共服务的分享者。

    资源紧缺:首都“大城市病”凸显

    在日益柔性化的人口调控政策背后,是人口剧增给首都带来的刚性压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比十年前增加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也让北京患上严重的“大城市综合征”,给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是水资源紧缺。到2010年末,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约为100立方米,不足纽约、巴黎、东京的二十分之一,每年的用水缺口近10亿立方米,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和从外省市调水。用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的话说:“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资源性约束条件,可以说是‘第一瓶颈’。”

    北京的交通拥堵也首屈一指,被戏称“首堵”。伴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剧增,停车难、打车难和步行道、自行车道被挤压等系列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迫于缓解交通拥堵的巨大压力,北京也实施了空前严格的汽车限购政策和尾号限行措施。

    此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紧张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都让首都市民真切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也成为首都必须破解的难题。

    破解之道:产业引导、空间疏导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几年北京人口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进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等措施,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

    在今年北京市两会上,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提出,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削减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功能,提升首都服务功能是消除“大城市病”的必由之路。要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交通出行需求。 

    陆杰华认为,要更多地通过产业引导和布局来进行人口调控,不能过度追求GDP,经济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投资,要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产业的变动来引导人口的流动。

    有关专家建议,调控和疏解人口需要按照城市自身调控、农村开发和发展中小城市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调控,在城市加强自身人口调控的同时,可采取建立城市次中心、开发农村地区等策略。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叶立梅表示,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需要放置在区域发展乃至全国的层面加以统筹解决,通过加快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来疏解北京的产业和人口,从而实现北京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平衡。

    专家指出,在微观层面,应在交通等方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杰建议,比如,要采取措施解决城区自行车道被大量挤占的情况,保障自行车的路权,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