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不懂施救只能围观” 如何避免

2012-02-17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24岁的设计师小李在广州昌岗地铁口D出口突然倒下,心跳呼吸骤停,引来几十人围观,却没人懂得如何施救。所幸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救护车及时赶到,医生当场对小李实施心肺复苏,他才捡回一条命。(2月15日《南方日报》)

    发生在广州街头的这一幕,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缺憾。面对处于困境和危难之中的人,我们有心帮忙,也愿意施救,但却因为不懂得如何帮忙,不知道该如何施救,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当事人在困境中苦苦挣扎……

    和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有心无力的尴尬,让我们更加感到遗憾:我们本可以减轻当事人的痛苦,挽救当事人的生命的。医护人员事后表示,这种心跳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时间拖得越久,对患者的伤害就越大,很可能抢救回来也会成为植物人。这位年轻人最后能够被抢救过来,是因为出事的地点离医院很近,纯属幸运。

    其实,面对这种突发性的心跳骤停,即使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场,如果其他人掌握了简单的心脏复苏术,也完全可以采取急救措施,把其对当事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令人遗憾的是,不管是当事人的朋友,还有围观的路人,没有一个人掌握这种心脏复苏术,大家除了无助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什么都做不了。

    这种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公众道德水平不高的“假象”。之所以说是“假象”,是因为很多人也想见义勇为,也想伸出援手,但又担心自己救助措施不当而给当事人造成更大伤害,也给自己带来麻烦,最后只能束手旁观。很显然,这与道德高低无关,只和我们的能力有关。

    而要避免这种因为“不懂施救”,“只能围观”的缺憾,无疑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是大中小学校应该开设基本的急救常识课,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教授学生们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突发性疾病的急救办法。其次是在全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医护人员走上街头,深入机关、企业向公众传授急救常识,普及简易救护知识等等。

    总之,在努力提高公众的道德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能力课”。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