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拍摄的“问题帮学生帮教班”发生的学校——三亚市第一中学
近日,网帖《“问题学生帮教班”到底是害还是帮?》称:三亚市第一中学在开学初设立一个“德育学习班”,要求上学期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必须进入“德育学习班”接受3天的教育。此外,上完“德育学习班”后还要写下对违反校规校纪的悔过书,经家长和班主任签名送交学校审查,审查通过才能准许报名上学。此帖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问题学生帮教班”到底是害还是帮?“中国网事”记者对此进行深入调查。
【核心网事】“问题学生帮教班” 又一个“绿领巾”事件?
记者从三亚市第一中学获悉,网贴中的“问题学生帮教班”实际上名为“行为偏差学生家校帮教学习班”,已开设2期,涉及学生100名左右。
三亚一中第一次开这个学习班的时间是2011年9月,第二次是今年新学期的开课时间2月8、9、10日三天。学习班大致流程为:上午学习学校规章制度,下午则有家长参与,由家长督促学生自习和写心得体会。参加完学习班后,学生需形成书面思想汇报,经家长、老师签名后,才到学校进行报名注册。
一些网友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很不妥。署名“范子军”的网友认为,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当然该帮该教,以增强其纪律性、责任感;不过,三亚一中所谓的“问题学生帮教班”暴露问题很多,它是贴标签式教育的产物,与此前曝光的“绿领巾”事件并无两样。中学生青春年少,可塑性强,因为曾经的一次或者N次违纪,就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这分明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将“问题学生”一棍子打死,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和教育学生,既武断又粗暴。
网友“游客“认为,上“帮教班”写悔过书并通过多重“审判”后才给孩子报名,这是学校对学生的“绑架”和“威胁”,学生不见得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觉得伤了自尊,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也有部分网友认为,中学时代正是孩子的定性期,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网友“云舒”认为,比起学生一出现违纪问题,就被学校动辄开除、留校察看等,学校的这种“帮教”是对孩子认真负责的行为,应该得到支持。
【记者调查】校方回应: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亚一中副校长陆义淮认为,学校开办学习班的目的是不抛弃不放弃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教育是一种保护,我们对学生是“教育从严,处分从宽”。
陆义淮说,对孩子情商的要求不能低于对智商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应该承担起人在不同阶段需要承担的责任。而且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和纠错。开办学习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违反纪律、做错事要承担责任,并积极改进,而不是消极回避。
“现在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需要纠正,对孩子溺爱、错爱。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成天手机不离手,这样对学习肯定有影响。”陆义淮还认为,开办这样的学习班也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了解学校的教育和学生在校情况,建立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桥梁。
陆义淮强调,绝大多数家长对开办这样的学习班是非常支持的,只有极个别的家长认为开办的时间不妥。“我们校方会坚持把这样的学习班开办下去,对于办班方式和方法我们也会逐步完善。”
【反馈链接】教育专家:改变学生不良习惯需要长期引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帮教学习的方式不太妥当。学生违反校规,学校完全可以通过老师谈话,以及平时的教育活动来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这样,会更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更促进他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融入整个群体。
把学生集中起来办学习班,可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熊丙奇说,一方面被集中“帮教”的学生很可能感到自己受到歧视;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检查,这相当于不断地揭学生的伤疤。
熊丙奇认为,集中起来搞一个帮教班,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一个差生班。而且强制灌输一时间也改变不了学生,需要长时间的引导。这样做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也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采访中,一位与孩子一起参加帮教学习班的家长认为,希望学校能够多多重视学生品德和做人等方面的教育,让孩子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再学会如何学习。但是这样的方式值得商榷。“就担心学生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位家长说。
参加过“帮教班”的两名同学向记者表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的确触犯了学校规定,但是开这样的帮教班让他们心里有些难以接受,觉得学校这种做法有些夸张。
三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局没有接到过相关家长和学生的投诉,对事情不是非常了解,对此事不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