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改革的人口学逻辑

2012-02-27  来源:凤凰博客
[字体: ]

革命的人口学逻辑

罗天昊

 

阿拉伯之春震惊世界。

阿拉伯之春羞煞韩寒。

 

变革,无论东方西方,均成为燎原之势。人民日报发表改革誓词,正源于此。

 

一个突尼斯小贩的自焚,引爆了阿拉伯广大青年心中的怒火。千万万万的青年人起来,要求自己的权利,从本,阿里到穆巴拉克,卡扎菲,再到阿萨德,一个个强势的独裁者都被其震荡,约旦国王由此主动放弃军权,实行主动改革。

 

这场疾风暴雨势的革命运动能够成功,无疑现代化居功至伟。网联网对于现代人的联系功能,推特等及时联络工具的出现,均使青年人以全所未有的方式汇聚成强有力的社会组织。

 

    但是,隐藏在这场伟大胜利背后的一个很隐秘的原因,还在于这些阿拉伯国家都是“少年之国”,青年人口优势,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根基。

 

     在这些国家,1530岁的人口,占据了人口的最大比例。而其30岁以下的人口,全部都占总人口的70%以上,。

 

  由此,我们看到,任何革命,其实都有其人口逻辑,这个逻辑是,第一,青年人口,必须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二,青年人的诉求,成为社会主流诉求。

 

而阿拉伯之春,正符合这两大逻辑。

 

在这些国家,青年人成为社会的主流,而这些主流人口,却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布阿齐兹悲剧发生几个月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不对年轻人进行投资,尤其是不为他们创造所需的就业岗位,将会使青年更加脆弱,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目前已知的年轻人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中东和北非,两地的失业率均约在24%。即使是那些寻求接受高等教育者,也悲哀地发现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而在反抗现有政权最为暴烈的利比亚,青年人口比例更大,仅15岁至35岁的人口,即占总人口的79%。同时,青年失业的情况也更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利比亚失业率高达创纪录的30%

 

 

大批年轻人无法就业,再加上的解决,再加上腐败和贫富差距问题,革命一触即发。布阿齐兹自焚而死,正好是引爆革命的导火索。

 

青年人虽然在财富上贫瘠,雄性荷尔蒙却最旺盛,同时,才智与精力与处于人生高峰。布阿齐兹的自杀,被一群年轻而聪明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们抓住不放,他们在Facebook上传播消息,还向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提供示威的图像和画面。

青年人的血性,使他们根于奋起反抗,摆脱对于暴政的恐惧,在埃及,当示威者在解放广场面对安全部队毫不退缩,甚至开始以暴易暴时,逃跑的不是广大青年,而是军警。而在利比亚,当卡扎菲威胁要把革命者当做老鼠一样无情清除时,已经没有人害怕他了,甚至在战场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吉他哥”。

 

中国近代以来,能够不停革命,最后克成建国大业,完成民族与民主的初步革命,亦在于良好的人口结构。

 

从清末到建国前夕,中国人口大约在5亿左右,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以青年为主。

 

拥有青年,才是国家未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此,纵使旧中国千疮百孔,无数仁人志士,亦对中国满怀热望。在1900年,百年之交,当时清廷已经行将就木,中国即被被瓜分豆剖之际,梁启超尚饱含热情地写下千古名文《少年中国说》,孙中山敢于规划中国未来富强的《建国方略》,毛泽东敢于预言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即将出生的婴儿,是喷薄欲出的朝阳。方志敏敢于想象未来“可爱的中国”。

 

中国确实有资本想象美好的未来。

 

在百年来的几次大的国内革命和对外战争中,中国最后胜利,决定权就在于青年。

 

作为二战时中国最大的对手,日本战死500万,占其总人口的7%,而中国纵使军民死亡3000万,也只占总人口的6%,当时,中国人口结构,30岁以下人口,为70%以上。

 

充足的青年人口,使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资本,敢于对抗一切势力。孙中山初创共和,毛泽东再造共和,均借重了当时的人口优势。

 

抗美援朝的胜利,亦得益于中国人口结构,所以敢于打死仗,前赴后继,勇士不绝,推动士气高涨,连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亦不得不折腰,不敢与中国比拼人口消耗。

 

绝非虚言。

 

以本人的罗氏家族为例,本人祖父辈兄弟四人(祖辈女性长辈不可考,暂略),大爷爷在家务农,二爷爷参加红军,大革命时期即做到了连长,最后因为眼睛被打瞎一只而隐居山野,最终逃过国民党追杀,祖父是老三,也参加了革命,建国后成为当地大队长,四爷爷在武汉经商,一家兄弟四人,两人参加革命,剩下两兄弟,足以给父母养老,以及应付其他家族动荡。

 

如此家庭结构,则革命的暴力威慑时时存在,革命的希望永续不绝。所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绝不仅仅是一句充满英雄气概的口号,而是现实的存在。父死子继,兄仇弟报,杀之不绝,则专制势力必然恐惧,成为彻底的纸老虎,革命力量一经动员,则如野草燎原,最终葬送一切黑暗势力。

 

改革开放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第三次大革命,本次温润而广泛的革命之所以成功,亦因为足够的青年。

 

改革之初,庞大的青年人,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前进动力。1980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为青年人寻找出路的共识,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巨手。

 

而在社会和家庭组织上,当时的中国人口结构,亦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资源。改革后,科技的进步,是以青年人知识文化的提高为前提的,而足够的青年中产生的精英,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亦是当今的主力。除了在政治领域外,社会的绝大多数组织的运转,生产,创造,都是以青年人为主力的,社会主流力量与精英的年轻化,决定了国家的战略高度。

 

在低端领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亦有赖于中国的人口结构。大量的劳动力来源,有赖于数量庞大的青年。以农村为例,改革早期和中期,大量的农民青年成为产业青年,具体的家庭分工如下,家中兄弟姐妹平均大约3人,一人在家务农兼帮父母料理家务,早日成家,其余兄弟姐妹在外无后顾之忧,或者,兄弟姐妹各自外出,但是均摊费用,帮助父母建立家业。如此,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才富有活力。形成中国早期家庭中著名的“逢三抽一”现实惯例。

 

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亿万青年的热血与汗水,竞成今日之功,中国跃升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大国,完成了初步崛起。

 

事情正在起变化。

中国不复为少年之国。

从建国至改革之初,中国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至1996年,中国的平均年龄突破30岁,至2008年突破35岁,至2022年,中国平均年龄,即将达到40岁,而至2050年,中国平均年龄将达50岁,成为世界平均年龄最高的国家,老龄人口总数将达4亿以上,成为名副其实世界第一老人之国。

 

百年前,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孬种之国,缺乏血性。同时,老化的人口,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

 

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由此,过于节制生育,等于民族血性的自我阉割,民族精神的自我萎缩。

 

当然,如以稳定为第一要务,则阉割控制生育,实为防止青年形成改革势力的隐秘高招。

 

未来时代,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而这场宏大的改革,无异于中国的第四次大变革。庞大的青年人口,富有活力与勇气的民族精神,亦是中国四次大变革的力量之源。

 

日本三次革命可为中国借鉴,近代以来,日本19世纪后期的明治维新,20世纪中的宪政改革,均基本成功,但是,20世纪后期至今的第三次社会革命,却至今未能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年人口过少,在经济上,要拉动消费,鼓励创造,在政治上,还要打破老人政治,世家政治,均非足够的青年不可为,一人一票,青年人太少,也干不过老年人。所以,代表青年势力的鸠山由纪夫纵使一时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会并不为青年人所把持,鸠山改革很快被绞杀,难成大器。

 

中国的第四次大变革,能否打破日本式的宿命?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