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弘扬中医文化开新篇——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文化人、实践育人”纪实

2012-03-01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用百家医术积淀身上的职责,向祖国承诺,向人民承诺,厚德济生永远是我们的本色……”这首名为《承诺》的校歌,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朴素情感和不懈追求的写照。

    作为我国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医文化的重要基地,半个世纪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保持治学严谨、注重文化经典的优良学风,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谱写出“以文化人、实践育人”的篇章。

    师在侧,读书心无旁骛

    一道高大方正的校门,一排砖红色的教学楼,将校园与繁华的北京三环路隔开。记者近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采访看到,午后,几位抱着书本的年轻人,急匆匆穿行在校园中。

    “学医不容易,就是用全部精力去学习,也觉得不够。”中医临床专业大三学生叶茹告诉记者,要理解古代医生的思想更需要一种韧劲儿。在老师的要求下,她需要修习四大经典课,每门不少于72学时,背诵和熟记主要原文。

    “医学是精品教育,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建校初期,学校首任顾问瞿文楼先生强调“打好童子功,多背些书”,这一传统沿袭至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本草纲目》《针灸甲乙经》等经典教学,贯穿于本科、硕士、博士生教学全过程,其中一些医德名篇要求学生背诵。

    为了夯实基础,北中医在建校之初就聘请了著名中医专家秦伯未、任应秋、刘渡舟、赵绍琴、程士德、王玉川等来校任教,开设了“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这一传统和教学方式也沿袭至今。

    “中医是中华文化沃壤中贴近民生的一个载体。”北中医教授钱超尘告诉记者,“通过对传统医籍和文化经典的学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悟,对学好中医、服务人民充满信心。”

    在实践中体悟为医之道

    “这所学校的学生踏实勤奋,看不到浮躁之气;艰苦朴素,看不到奢靡之气;彬彬有礼,看不到乖戾之气。”一位踏访北中医的学者这样抒发自己的感受。

    “中医让我学会包容与关怀。”针灸专业“90后”学生梁田说,从大一起,他就在学长的带领下参与入户志愿服务,为空巢老人推拿,从中体会到尊重、耐心和责任。

    学生社团“岐黄志愿者协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有30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义诊、支教、护老、临终关怀等不同主题的13个分会。平日里,学生们发挥专业所长,到社区、街道、乡村、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义诊、体检、宣传活动。寒暑假,前往祖国各地的社会实践团中少不了背着“医药箱”的学生。

    “从身边做起,关注弱智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空巢老人,送去无私的爱与温暖。”北中医团委书记范璐介绍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习会更加努力。

    “通过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服务奉献相结合,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病人、服务人民,几年下来,学生们比同龄人更具有担当意识,更懂得体恤大众,学习的动力与目标更加坚定。” 北中医党委副书记谷晓红说。

    改革创新,发扬中医文化

    北中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以来,学校陆续开办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岐黄国医班等,增加教学实践内容。从入学起,每个学生指定一名“导师”,并跟老师出诊,探索培养人才新模式。

    在课程设置、临床实习等方面,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在学校3所附属医院、34所教学医院实行多站式的临床技能考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里的毕业生不仅基础理论扎实,而且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强。

    北中医进行中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了“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教改实验班,九年制培养模式的岐黄国医班,吸引了一批有志于传承中医药的高素质学生。2011年开始,北中医与北京宏志中学合办中医药实验班——杏林实验班,从中学阶段开始选拔相关人才。

    截至目前,北中医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学校与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办学、办医关系,与境外83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每年接待20个重要来访团,海内外人士在交流中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