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军: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缓解"血荒"

2012-03-10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很多地区出现的“血荒”现象受到社会关注,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提出,近期内通过某些技术措施的推广,例如外科手术中患者自体血液回输技术的应用,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血荒”。

    刘忠军告诉记者,我国临床血液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已存在多年。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出现因血源短缺而使外科手术或相关医疗不能正常施行的现象,被称为“血荒”。“血荒”现象成因较多,彻底破解是一项系统工程。

    他说:“因为‘血荒’,不少患者的手术被迫延误,有的患者为了能及时手术,只好动员几位甚至十几位亲友从外地赶来献血。”

    据刘忠军介绍,“术中自体血回输”是指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将患者手术创口的出血进行收集、过滤,然后将过滤出的红细胞再重新回输给其自身的一项技术。以往术中创口出血多被遗弃,以输入异体血液的方式来补充患者的失血。而在临床实际中,对于不少种类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如果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完全避免或显著减少异体血的输入,从而节省大量宝贵的血源。自体血回输技术受到患者欢迎,其从根本上杜绝了异体血输入可能产生的过敏反应和某些病原体的传播。

    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问世已20多年,在我国应用也已超过十年,是一项成熟且操作并不复杂的技术。刘忠军结合他所在的北大第三医院说,医院每年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达数千例,节省血源达上百万毫升,相当于节省了数千人义务献血的血量。北京几家应用这项技术较好的医院,遇到血荒时受到的不利影响也明显减小。

    “这一技术使用费用并不高昂,目前主要成本为一次性血液过滤装置,每次收费标准为1500元至1900元。”刘忠军说,这样一个好的技术目前推广的主要障碍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已被纳入基本医保,但在国内不少地区仍然属于自费项目。

    此外,缺乏合理的医疗收费体制,影响了各级医院推广该技术的积极性。他表示,按照目前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收费规定,医院仅能收取一次性血液过滤装置的成本费用,这就造成医院在零收益的同时,还要投入相关人员培训、医疗设备及医疗安全管理的成本。赔本经营使推行受阻。

    刘代表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将术中自体血回输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制定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合理医疗管理收费标准,以补偿医院的相关投入。另外,鉴于目前已应用这个技术的各家医院的管理方式与流程尚不尽相同,需要在医疗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下进行统一和规范。

    “这项技术的重要意义和显著效益在公众群体中的认知度还比较低,推广和普及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希望媒体多宣传相关知识。”他说。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