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不给本科生上课是教育的羞辱

2012-04-26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4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当教授。

    教授,特别是名教授和大师级教授,他们积淀厚,学养深,亲自登台上课,不仅给学生送去高屋建瓴、自成一家的知识琼浆,更能用大师风度、大师品格、大师情怀,给学生们带来厚重而无形的精神熏陶和学术启迪。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授和大师显然具有震撼性的教育激励。比如物理学大师杨振宁西南联大读书其间,当时的物理学界泰斗吴大猷、周培源、吴有训、王竹溪等都在那里任教。

    可这些年来,在“论文崇拜”、“课题崇拜”等因素诱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不得不将论文成果和课题项目,当做主要科研成果,给予重奖。很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倾向不得不围绕着跑课题、造论文转圈,而将给本科生上课,这个最起码的职责给扔掉了。再加上给本科生上课很累,报酬不高、事情繁琐等。不给本科生上课,成了一些高学历者、学术权威和教授们的普遍选择。

    这种做法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它会加剧高校学术发展的空心化、市侩化,让更多博士们一心掉进“论文和课题崇拜”中难以自拔;它会让“教授”的本然意义发生扭曲,而蜕变为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却不给学生服务的“教育政绩工程”、“教育招牌”;它更会让本科教育的质量不断下滑,降低教育公信力。最重要的一点,高人不给学生讲课,讲课的多不是高人,它会让博大精深、厚德载物、源远流长的大学精神的“大”变得非常渺小、肤浅、庸俗,进而让大学精神无比物化,无比市侩。

    所以,教育部的“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当教授”,绝对是一个积极措施:能让本科生得到更多的优秀资源,让过于物化的“学术崇拜”得到唤醒。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制度化的约束,擦掉覆盖在大学精神上的“市侩化、功利化的灰尘”,让大学精神重新回归慷慨、大气、渊博和高尚。

    正因为这样,已经7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姜伯驹教授说,“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大家讨论时觉得,教育、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当下,还要为学生未来成才服务,唯有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2004年82岁的杨振宁教授还为清华本科生授课。这些都令人肃然起敬。

    给本科生上课,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常态。即便没有制度约束,一些大师、名教授,也该淡出名利场,登上小讲台,发挥大效应,发自内心的成为“师者”,助推高教发展早日跨入“质量时代”!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