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别钻进高考“补药经济”的圈套

2012-05-17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距离高考不足一个月时间,湖北孝感一中部分考生以“吊瓶赶考”的方式吸引了社会关注。古有“悬梁刺股”,今有“吊瓶赶考”,但这“吊瓶”中的氨基酸营养液,却让学生“赶考”的方式变了味。不少网友因此质疑,“吊瓶赶考”的背后,是否有利益的影子作祟。

    其实,附着在高考上的经济链条,不独“吊瓶班”一个例子。每到高考临近,各类商家总是把目光投向考生消费这块“唐僧肉”,一些不法企业,甚至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夸大其产品具有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这些商家抓住考生和家长的心理,用精美的包装,虚假的疗效蒙骗消费者,赚得盆满钵满。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也盲目选购各种保健食品,为孩子高考不怕“烧钱”。

    商家利益驱动和家长心理作用,衍生了“补药经济”这一怪胎,对高考考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威胁。在这背后,除了无孔不入的商家炒作,盲目的跟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参加高考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学校,做父母的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由此也出现了“过度关爱”的现象,从过去拜佛上香的迷信,到今天偏信“记忆丸”、“聪明药”,体现了家长们良好的心愿和“病急乱投医”的心态。现实当中,一些家长即使明知道营养品的作用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好,可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希望为自己和孩子求得一份心理安慰。

    对于备受家长青睐的“聪明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消费提示称,国家从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有些保健食品原料不太适合考生使用。有关专家也指出,考生应考期间,如果随意服用外来化学物质,很可能出现副反应,适得其反。相比之下,保持营养均衡更为重要。

    对于“考试经济”中的考生和家长来说,理性消费才是关键。正处于青春活力期的考生们,其实只要吃一顿好饭,睡一个好觉,就能补充体能,根本不必靠副作用极大且成分不明的药物来维持。而对于那些深谙家长心理的商家而言,真想把生意做得红火,还是多从考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做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多提供一些科学的服务为好。否则,靠坑蒙拐骗赚取考生和家长钱财,不仅生意不能长久,还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嫌疑。

    此外,作为有责任整饬市场秩序,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的监管部门,对已明确指出的不靠谱补脑增智保健品,应立即将其从市场中清除出去,并进一步加强对保健食品的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检查,及时发布消费预警,对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依法严厉查处,为考生营造健康的应考环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