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清华大学开幕的"2012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部分教育界人士指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及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等,影响到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说,近年来,大学在校人数和毕业生的迅速增长,为社会就业和大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就业方面,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许多招聘单位反映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这间接地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不少学校因教学资源不足,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来茂德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生职业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市场要求存在差距;高校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足;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指导专业化水平低,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追求学科专业数量的因素,加之国家学科专业目录划分过细,更因课程设置单一,各学科领域和专业之间很少发生联系,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普遍过窄,"来茂德说,尽管高校加强了课程改革,很多高校尝试主辅修制度,关注课程的总体效能,在课程安排的价值取向上改变了原有的硬性选择,让知识、学生兴趣、实践经验等有机结合,但学生的学习总体上还处于被动状态。
高校如何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继栋提出,职业发展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不同年级应开设不同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还仅限于课堂灌输教学和案例教学,应重视个性化教育;还应创新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实现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