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公共投资预算是块橡皮泥?

2012-06-08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2012年初,广州表示近期拟新建的20座人行天桥,平均投资接近1200万元。日前广州市建委回应“天价”天桥质疑,称拟建天桥平均投资为500余万元,投资缩水过半。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财政投资的项目,追加费用比较困难,所以上报时价格偏高。(6月6日南方日报)

    尽管相关方面一再解释,此前发改委公布的是总投资,而建委公布的是建造费;发改委的数字是“概算”,建委发布的数字是“估算”。但每座天桥造价从平均投资1200万元缩水到500余万元,媒体的追问、民众的质疑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天桥造价为何能从1200万元降低到500余万元?因为从现实来看,一座天桥花费1200万元并非不可能。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如果1200万元与500余万元的天桥相比,所用的材料有着明显的低劣之分,质量也更加可靠,就并无不妥。

    进一步而言,鉴于目前投资额处理之干脆,降幅力度之大,500万的造价是否依然留有余地?在天桥的设计、材质、构造未公布之前,这样的讨价还价并非矫情,而是民众基于此次“天价天桥”预算中自由裁量权过大这一问题尚存的疑惑。

    要消除公众心中的疑惑,对相关部门而言,并不是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公布预算细节。一旦建造天桥所需的各项费用如实公开,1200万元的天桥到底是否漫天要价,500万的天桥又是否物美价廉,自有公论。在这一点上,民众看不懂,则可以让第三方专业机构代劳。

    从这一角度看,公共投资预算过于随意的问题呼之欲出。换言之,1200万建天桥计划曝光后新投资额减半,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此。一方面,当前公共投资预算的信息透明度明显不够,一些关键的数据更是鲜为人知,从而导致社会舆论监督乏力;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投资预算的监管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加之缺乏专业公正的第三方,公共投资预算制度也就自然而然成走过场了。这不仅容易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也与“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的财政理念相悖,更不利于打造节约型政府。

    说到底,公共投资预算不是块橡皮泥,不能任人捏造,而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字,即使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客观因素,其浮动也极其有限。要达到这一点,提高公共信息透明度、引入第三方审计必不可少。反之,任何一次随意、粗陋的公共决策,都可能让政府的公信力受损,让老百姓的血汗钱遭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