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菜价?

2012-06-20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引发“菜超肉价”争议的大白菜日前终于“退烧”。据农业部市场监测,6月14日28种重点监测蔬菜均价为2.90元/公斤,较5月初下跌超过20%。仅6月第一周,大白菜均价环比跌去15.3%。然而,就在半年前“白菜伤农”还是种植户之痛,每公斤收购价甚至不及1角。

    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此种供需矛盾带来两败俱伤,也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农产品现价受当季供求关系影响,决定了下季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近年大蒜、白菜、芹菜等均因价格暴涨引发跟风种植,滞销价跌又出现农户弃种,带来下一季的供需紧张。最近鸡蛋价格上涨,也是由于此前蛋价陷入低迷,鸡蛋产量骤降而引发的供需失衡。

    终端市场一季涨、一季跌的同时,上游农户常常陷入一季亏、一季赚的窘境。对个体农户而言,一季亏损就可能导致其更换品种,从过剩陷入“弃种危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大起大落引发供需矛盾,自然会出现“菜贱伤农”、“菜超肉价”等不正常现象。

    因此,调控菜价“管涨也要管跌”。受气候影响,农产品每季每地的产销成本不同。如何在波动时保持农户合理利润,稳定供应量,应成为各地政策的落点。但价格调节应由谁来管,菜价怎样才算“合理”,一些地方的政策仍欠明确,甚至在释放单一品种扩产信号。

    进一步来说,近年来打击炒作、促进流通等调价“药方”不少,但“看价种植”的传统生产链条短期难以改变。农户承担自然风险的同时,频频为大起大落埋单。价格波动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也使餐饮、食品等产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联动抬高物价。

    农产品市场一端是千万农户,一端是数亿居民,暴涨暴跌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从短期看,蔬菜保险、订单生产、调节基金等手段,可分散个体农户的经营风险,减少因随行就市一拥而上;提升产销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则有望从根本上保障“菜篮子”安全。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