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生物课应成为美味“副食”

2012-06-23  来源:京郊日报
[字体: ]

  前不久,生物学科的北京市教研员张华老师来到北师大平谷附中初中部为全区生物教师做了精彩的讲座。她的教育思想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其中几点感悟与君共享。

    教科书是“母乳”,但要给学生逐步添加“辅食”。

    义务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爱上读书,学会读书,而不只是会读类似“母乳”——无毒无害但口味单一的教科书。而学会读书,要通过教师的思想和智慧来引领,让学生知道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好书。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而想要教育出爱读书的孩子,教师首先要爱读书,丰富课堂,才不至于成为教科书的奴隶,做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读书,可宽泛也可有针对性。张老师说,生物教师的门槛很低,因为生物与学生息息相关,最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读书可以根据一个命题选择相关性的教育理论来学习,也可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生物教师的知识越渊博,基本功越扎实,教起课来越得心应手。她讲到了赫赫有名的生物学泰斗朱正威老先生,一根粉笔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兴致高时更能即兴吟诵大段诗歌,童心忽起又与学生戴帽子拉手共同表演肽链的形成。

    学业是一桌大餐,生物要做学生爱吃的副食。

    张老师说话很幽默但并不客气,她说郊区的生物教师很容易“混”,因为没有中考的压力,又没有当学生时学业的督促,一切需要自主,而在很多时候惰性就打败了主动性,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懒惰,从而丧失专业发展的机会。当我们同一课程内容教很多遍的时候,就好像不是脑力劳动而是体力劳动,上课变得有些机械,甚至可以说麻木,按照预先的设定上完,全然不顾不同班级之间学情的改变。有时我们会无奈地辩道:“生物是副科!”这句话蕴含着很多意思,家长不重视,学生不积极,甚至连自己也觉得上课没有意思……

    孩子成长过程中,营养全面均衡才能茁壮成长。学业是学生的精神食粮,难道应该单一吗?张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糊弄”自己,要给自己制订一个“一年计划”、“三年计划”,并且时刻警醒自己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或许是一个教学设计,又或许是一堂评优课,甚至是自己设定的一节研究课,不需要任何人的监听。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充实的生活适应了,会体会到专业的进步,更是对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学生负责。

    教育是农业,要把所教班级当成“包产到户的自留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地满足它。而且,不同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不生长。这一切,不都与人的培育一样吗?

    张老师讲到,想要专业提升不能完全“复制”优秀教师的课程,而要通过学习优秀老师的方法创出自己的特色。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