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童模”走红是在过度“消费儿童”

2012-07-25  来源: 西安日报
[字体: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267人参与),69.6%的人直言当前社会儿童参加商业活动的现象较多。如今,“童模”已经形成规模不小的产业链;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也总有孩子打扮入时地进行成人化的表演;在一些广告中,孩子更是商家青睐的对象。而一些父母为了各自利益乐此不疲,带着孩子四处“赶场”。(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原则。让儿童适度的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孩子的情商和智商。但是,让“童模”出现在以促销为目的的车展上,并且与穿着暴露举止轻佻的美女车模同台展示;让孩子穿着奇装异服为商家促销宣传走秀、表演,并让孩子做出极富挑逗性的成人化动作;让孩子四处“赶场”参与各种成人节目、比赛,举手投足间模仿着成熟化的气质和不苟言笑的神态等现象,很明显没有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没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种商业化炒作行为不仅是对儿童身体的过度消费,更是对儿童身心的粗暴践踏,必然会给儿童带来残忍的伤害。

    过度“消费儿童”现象的泛滥成灾,主要是因为不德商家的见利忘义而不择手段,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就置儿童身心健康而不顾,过早的挖掘起孩子们身体的商业价值,把法律道德、社会责任都置之脑后;其次就是家长充当了“帮凶”的角色。一些父母急功近利、攀比心理过重,总想着让孩子早出名、早成才,甚至把孩子看做赚钱的机器,忽视了对孩子的基本尊重。他们也许认为这是一条望子成龙的捷径,却忽略了“神童”毕竟是很小概率这个现实,而绝大多数孩子不会那么“幸运”,还是要走平常路。“童模”、“童星”几年后风光不再了,学业荒废,心灵创伤,还怎么适应平常生活?

    这个问题虽然表现在商家和家长身上,却暴露出社会教育管理主题的偏离和缺失。对过度商业化倾向的麻木不仁,有失偏颇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伤害儿童的混乱现象得不到治理和处罚,必然产生一种“默许”甚至“提倡”的错误信号。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现象,禁绝因此给儿童带来的伤害,就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把坚决、坚定地遵守和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放在重要位置,强化管理和执法的社会职能意识,积极营造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社会环境,人人都为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让过度“消费儿童”的不德不法行为随时随处受到谴责、遏制和惩处,真正还孩子们一个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自由空间。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