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表哥”落马不是一次偶然的胜利

2012-09-24  来源:新京报
[字体: ]

  制度不会自动完善,其动力既来自官方的努力,更需要公民监督的推动。

    “表哥”杨达才被撤职,舆论看到了这一事件的偶然性。表面来看,确实如此。如果不是杨达才在车祸现场微笑,不是被人肉搜索名表,不是舆论持续关注,杨达才或许还在“正常上班”。

    我们期待常态反腐、制度反腐,不过,也不必排斥“网络监督”。“表哥”杨达才落马,恰恰展现了公民监督的威力,“表哥”落马不是一次偶然的胜利。

    “网络监督”不仅仅是让杨达才、周久耕这样的问题官员落马,其实质更在于,在接连不断的网络反腐事件中,塑造一种新秩序。这种秩序,一方面是维护现行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就是公民和公权力所达成的合作、治理的规则。

    很多人都知道,不受约束的权力会产生腐败,应将权力关进牢笼。可是,如何让权力受到制约,很多人寄希望于“制度反腐”。这当然没错,可答案若只是如此,未免把问题简单化。

    事实上,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都是一个过程。制度不会自动完善,其动力既来自官方的努力,更需要公民监督的推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甚至是通过民意、舆论的倒逼,使制度完善,让官员谨慎行使权力。

    在法律框架下,“网络反腐”能力越强,技术越高,则公民监督的威力就越大。由此,权力的滥用就会越少,官员腐败暴露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也说明,能够约束权力的“牢笼”,不只是制度,也是民众自己。制度往往只是划定了抽象的权力的边界,而现实中的边界,则要靠民众自身的行动和博弈来确定。

    这种社会层面的博弈多了,就会形成新的规则。周久耕之后,很多官员都对天价烟心生忌惮;杨达才之后,手表就成了很多官员的敏感词。一个偶然的微笑,竟然会改变诸多官员的行为习惯。这或许看似偶然,却证明很多官员有了被民众监督的意识,并且接受了民众监督,而且这也成了一种规则。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经过一场场大大小小的网络反腐事件,一种新的反腐路径已经成型。纪检部门并没有敌视“网络监督”,将网上监督的公民当做网络暴民,反而,根据网络上的线索,依法进行调查,并拿下问题官员。“杨表哥”落马,也是民众和纪检机构“合作反腐”的结果。

    尽管,能称得上“表哥”的,不会只有一个杨达才,目前,网络监督的能力仍然有限,但“表哥”杨达才的落马,却展示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能够通往未来的“好的秩序”应如何塑造,而良性的社会合作又该怎样达成。显然,公民如何行使手中监督的权利,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