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星巴克“入驻”灵隐触痛谁的神经?

2012-09-30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

 
 
 

 

    配图:几位顾客在刚开业的星巴克灵隐店门前交谈(9月22日摄)。

    星巴克,代表着美国典型的咖啡文化;灵隐寺,承载着中国千年佛教文化。22日,当星巴克“入驻”杭州灵隐景区,网络一片沸腾。当星巴克“遭遇”灵隐寺,热议中,触痛了名胜古迹商业过度开发的神经,也触及了所谓抵制“文化入侵”背后的文化不自信。

    官方回应:星巴克开在寺外商业区

    21日下午“@星巴克江浙沪”在网络上发送的一条微博:“灵隐寺迎来美人鱼,杭州灵隐寺门店将于明天迎客开业。”消息一出,网络一片沸腾。“进去这家星巴克店后,服务生会微笑地问: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或者是大瓷大悲?”网友“our80”的一句的幽默吐槽,被上万网友转发。

    2009年,在故宫九卿值房“驻扎”7年的星巴克在争议中正式告别故宫。而此次,星巴克入驻灵隐景区,网友“唐伯小虎”称:星巴克入不了皇城,只有遁空门。

    记者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灵隐管理处了解到,这家星巴克位于灵隐路,飞来峰停车场收费口东侧,距离灵隐寺围墙的距离超过1公里,距离灵隐飞来峰景区大门口也超过500米。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灵隐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王山说,灵隐寺本身属宗教场所,而寺院外的灵隐景区则归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理。“在《灵隐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专门规划有‘游客服务区’,星巴克位置就在服务区内,属于景区外的配套设施,符合其商业业态规划。”

    “从整个灵隐景区看,星巴克位置比较偏,并非游客的必经之路。”星巴克灵隐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澄清,在微博宣传时用“灵隐寺店”只是希望能扩大知名度。

    为避免更多质疑,灵隐管理处已于23日紧急告知星巴克方面,将“星巴克灵隐寺店”的宣传说法改为“星巴克灵隐店”,并将印有“灵隐寺店”标识的大幅易拉宝撤去。“我们对该店做了其他检查,无其他称呼有误问题,以后也会持续把关店内的宣传。”王山说。

    名胜古迹过度商业化“触痛”神经

    对于网友质疑寺庙周边商业过度开发,王山表示,近几年管理处不断将景区内商业网点外搬、取消,目前飞来峰内只有几个售货亭。“我们严格控制寺庙周边商铺的开设,任何商铺均需通过工商、景区管理单位的层层审核,不能影响景区原有环境、文化氛围。但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外的配套设施、服务是有必要的。”王山说。

    记者了解到,距离星巴克不到五十米处,集结了知味观、肯德基、超市商场、演绎餐厅等的杭州灵隐休闲旅游购物中心已营业半年之久。由于改变了灵隐景区以往商场规模小、档次低、布局杂乱的商业格局,该购物中心还被称为灵隐综保工程的“收官之作。”

    对此,网友“冯宇怀_Chris”表示“理解”:“景区开发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作为业主的机构引入星巴克似乎无可厚非。”而与持理解态度的网友相比,另一部分则依然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商业开发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如果做得过了头,只会让名胜古迹染上更多“铜臭气”。

    如何在文化传统和商业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一直是中国许多名胜古迹面临的难题。反观一些国家的做法:在韩国的“故宫”景福宫,当地政府规定任何破坏传统文化气氛的饮食店都不能在宫殿区内申请开张,仅在门口设有饮料自动售卖机;而日本对古迹引进现代设备和产业显得更为保守,如果未经文部科学省审核擅自引入现代设备和产业,文化古迹可能遭到“降级处理”,从公认的“国宝”、“重要文化财产”中除名。

    “由此可见,景区应反思的并不是多了一家星巴克或是其他什么洋品牌,而是过多的商业机构是否已超过服务游人的需要。”杭州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说。

    抵制“文化侵略”折射文化不自信

    星巴克在争议中退出故宫,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美国并不高级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星巴克在故宫开店被认定为一种“文化侵略”,侵蚀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时任星巴克全球总裁吉姆当诺回应:星巴克在故宫开分店,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但在公众意识中,星巴克的文化格调与故宫的文化氛围依然格格不入。

    浙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王平认为,星巴克在灵隐景区开店再次引发“文化入侵”之忧,也是因为“看简单了它是一杯咖啡,看复杂了它是一个文化符号”。“星巴克与灵隐寺代表的文化意义有所冲突,公众一时难以接受。”王平说。

    然而,所谓驱逐星巴克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文化使命感,是否是自欺欺人?故宫在赶走星巴克后,又炮制出了30块一碗的“故宫面条”;在一些景区,伪劣速溶咖啡、路边烤肠等来路不明的东西大行其道……《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在微博上感慨:我们担心商业化,却纵容脏乱差,怪诞!

    “国内品牌不能总是躲在‘防止文化入侵’、‘保护民族品牌’的保护伞下,应正视和解决商业服务规范等问题,以优质的企业管理文化和经营理念来赢得消费者信赖。”傅立群说,否则,在抵制“文化入侵”的幌子下,掩盖的只是文化不自信,以及商业竞争的自私动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