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如何克服“手机依赖症”?

2012-10-16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近日,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10月15日 《城市信报》)

    手机的功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它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接电话、打电话的工具,而逐渐成为一个集通讯、工作、娱乐、交际等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个人终端”。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手机的“双刃剑效应”也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沦为“机奴”,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像新闻报道中这样,年轻人因为沉溺于玩手机而冷落了老人导致老人摔盘子以示抗议的现象,只不过是现代人所患“手机依赖症”的一个缩影而已,类似这样因为埋头玩手机而冷落了亲情、耽误了工作、妨碍了生活的事情,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最该被扔出去的,不是老人手里的盘子,而是年轻人手中的手机。

    现代人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年轻人缺乏独处的能力,需要从手机中寻找心理上的慰藉和踏实感;比如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需要手机的各种功能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等等。可是,过度使用手机就像是药物成瘾,一旦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就难以戒除,于是就更加沉浸在自己用拇指建造的封闭世界里,把个人变成一个“孤独星球”。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却在逐渐消退,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上的消退,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毕竟,我们最终还要活在现实中,而不是活在虚拟的手机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现代人是该到了重视、反思“手机依赖症”的时候了。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手机,需要我们从内心把它当成是一个工具来看,而不是一种精神依赖品。具体说来,就是需要用到手机的时候,才去拿手机;不用的时候,就把它“束之高阁”,就像我们饿的时候才去吃饭,不饿的时候就不用强塞一样。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不妨听从专家的建议,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工具”的角色。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