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江汉之眼”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2-10-25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

  昨日,武汉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建设开启大幕,未来以汉正街为核心,从龙王庙至古田桥,总长11.6公里的汉江两岸将打造“汉江十景”,其中包括建设世界上最高的跨江摩天轮——“汉江之眼”。建成后,市民可登上摩天轮,临风瞰江,一览汉江、长江两岸美景(10月23日《湖北日报》)。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不少争议。城市地标建筑是一个城市建筑特色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其蕴含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风貌甚至能代表整个城市。世界著名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地标建筑,因此城市为提升形象和知名度而打造几个地标建筑无可厚非。近年来,我国城市地标建筑越来越多,可为何不少地标成为网友恶搞的对象甚至是谩骂的靶子?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地标建筑更应如此。然而从如同大裤衩的央视大楼到似“秋裤”的苏州东方之门以及各大城市屡屡刷新记录的“第一高楼”,这些地标建筑不可谓不高大、不可谓不现代,然而由于忽视文化底蕴、过于标新立异总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破坏。

    其实老百姓并不反对建设地标,反对的是缺乏规划、耗费巨资、过分追求“高大全”的伪地标。其背后则反映出城市规划和建设决策的盲目、随意。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地标建筑建什么、怎么建应该听取广大市民的建议、集思广益。而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地方是主政者一拍脑袋就定下了,毫不顾忌民意,继任者甚至有可能会推倒重来。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已让不少地标建筑成为劳民伤财、缺少品味的政绩工程。而再联想到教育、医疗等许多还需要加大投入的民生项目,这些建筑“奇葩”被网友嗤之以鼻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诸如“江汉之眼”的地标建筑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城市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立法,严格规定城市的规划、布局、调整程序,同时还要完善监督机制,在重大决策面前科学论证,防止武断决策,并对政绩工程加大问责力度,让主政者们对城市建设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地标建筑真正代表一个城市,让市民充满骄傲和期待,而不是迎来网友的猛烈拍砖。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