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银行业风险特征正发生深刻变化

2013-06-2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 ]

 当前,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稳健运行。但是,伴随着经济增速回落,直接融资扩容,跨业金融产品涌现,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同业竞争加剧,不良贷款反弹,银行业风险形势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复杂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增强,要求银行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有效性,严防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风险的传染性明显增大。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复杂程度上升,银行表内与表外业务之间,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关联度上升,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增强。

    以近年来迅速扩张的理财业务为例,随着资本约束增强和信贷规模管控趋严,部分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冲动强烈。一些银行借道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同业,通过理财资金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尤其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限制性领域利用此渠道融资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银行与证券公司间的合作发展迅猛,相关风险可能向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转移。此外,为匹配较高的资金成本,部分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激进,主要投向高收益、低评级企业债券或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的项目,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风险的隐蔽性明显增强。部分企业通过多头融资、借新还旧掩盖风险,银行在理财、代销等业务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担保,使得风险的隐蔽性增强。

    近年来,承兑汇票、理财、企业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快速发展,其中部分业务是处于降低资本占用、绕开信贷规模管控和规避相关监管要求等目的,隐含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声誉风险较为明显。

    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债券承销及投资业务活跃,一些问题及潜在风险也需关注。比如,银行体系债券投资快速增长,银行为企业债券的主要资金供给方,目前企业债券市场尚未出现实质性违约,银行长期视其具有“隐性担保”,对潜在的违约风险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又如,部分银行以提供配套融资支持作为承揽债券承销业务的营销手段,利用贷款、向私人银行客户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理财产品等方式,为所承销债券提供过桥融资,用于企业债券到期兑付,一旦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则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最近两年来,存款市场出现较大变化,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增加了银行表内外流动性管理的难度:银行注重季末、半年末和年末市场排名,存款“冲时点”情况普遍。银行对同业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有所上升。而同业资金期限短、稳定性差,同业负债占比上升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此外,银行各类融资性表外业务发展迅猛,不少业务依靠短期资金滚动对接长期投资,存在期限错配,其中隐含的流动性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

    以近期银行间市场爆发的“钱荒”为例,随着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空气扩散,“中国银行资金违约”等不实传言四起,甚至工行因系统升级网点和电子渠道一度无法正常办理业务,一些人也将其与“钱荒”相连。因此,须谨防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多点爆发和转换。

    随着银行业规模扩大、业务增多,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在内的各类潜在风险都可能积累增大,必须重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银行业风险特征,高度警惕、严密布防,全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守住风险底线。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