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新华网评:发展地方特色景观需要因地制宜

2016-08-13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一提到生态景观,人们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大面积的绿化,成片的花海,仅此而已。这就导致了很多地方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形成定式思维,千篇一律,毫无地方特色可言。面对日益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需求,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生态景观才是明智之举。

  推进地方生态景观建设,要立足实际,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创新思路,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上,融入地方特色资源,真正把自身特色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在对当地地理人文环境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及时解决生态景观建设中出现的 各种问题,坚持“规划也是生产力”理念和“规划服务发展”原则,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方面,一些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宜州市依托本市秀美 的山水自然资源,突出山水景观、民俗展示和农业观光体验特点,打造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乡村旅游形成“乡村休闲游”和“民艺民俗游”精品旅游线路。

  其次,要解放思想,创新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各地所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措施,从而不断推进生态景观建设。建 设地方特色景观,核心元素是“特”,关键点在“新”。以贵州为例,当地多山,以往垦了田土、跑了水土,现在换了新方式,通过植树、种果、栽茶、养花等,将 贵州的农业和二、三产业有效连接,“接二连三”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成为一种别样的生态景观。

  最后,需因地制宜,地方特色不能少。以当地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发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江城芜湖是一块红色的革命 热土,近年来,芜湖充分发挥丰富的“红色遗产”优势,扩建王稼祥纪念园,改造升级市烈士陵园、新四军七师纪念馆等,在有效保护、利用和开发革命遗址的基础 上,着力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景观”。

  一个地方一种特色,绿色是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但不是全部,百花齐放才是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生搬硬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只有合 理利用当地资源,结合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个性化、创新性的风景线,才能充分挖掘和显示地方魅力。同时,在保留本地符号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地 区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合理规划,这也能为推动地方生态景观建设新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让科研创新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管理是一门艺术,既要适当放权,又要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意见》的出台,正体现了这种宽严相济的管理智慧:既给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 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施展空间,又织了一张牢固的科研资金“保护网”。一松一紧,将保证科研创新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能够乘着政策的东 风,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大展宏图,为创新引领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试金石”

  无论是“让民众分享更多改革红利”,还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养老、医疗、教育等具体的民生保障;无论是迈出“最先一公里”,还是跑完“最后一公里”,核心都是满足民众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向往。

  

  既要抓好决定措施落实,防止政策“悬空”;又要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提振企业信心,建立起新型政商关系,让“鼓励民间投资”这句话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正是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