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新华网评:解开中国治沙“密码”

2016-11-23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家林业局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相当于10年减出了3个多上海的土地面积。我国已逐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大逆转。未来5年,我国还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我国治沙成功经验是什么?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方式。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荒漠化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既从根本上遏制了生态环境损坏,也有效消除了荒漠化的潜在隐患;既固守了已有的绿色资源,又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生态的延伸,向已荒漠化的地带要绿色、要植被。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绿色治理的模式。治理模式要简单、高效,就必须做到科学、精准。既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的作用,针对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不同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从而发挥出治沙的最大效益。

  三是坚持科学发展、惠及民生的政策。把发展、民生与环保有机结合起来,让处于沙漠之地的群众,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近30年的治理为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披上了绿衣,沙漠中药、生物肥料、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等产业也不断壮大,10多万沙区群众从中获益,人均年收入由过去不足2000元增长到10000多元,部分群众收入甚至达到30000多元。治沙与经济、民生充分融合,迸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是坚持科学发展、综合施治的策略。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科学防治,适度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政策;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将治沙的公益性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通过市场的手段解决“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的问题,从而确保治理取得实效。

  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还要继续沿着这条路前进,向生态要发展、要文明、要效益,建设一个更具魅力的“美丽中国”。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