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应急避难场所五年内新建300个

2011-05-08  来源:千龙网
[字体: ]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新建300个应急避难场所,且每个场所都将量身打造一个疏散预案。在昨天举行的“5·12”防震减灾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杨国宾透露,本市部分区县正在积极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将出台

  针对本市部分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损毁、标识不清等问题,杨国宾表示,去年底,市应急办已专门组织专家起草《北京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维护、使用管理办法》,具体内容正在制定中,其中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维护管理作出明确规定,该办法有望近期出台。

  截至目前,本市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避难场所共有33个,总面积达450万平方米,可安置灾民150万人。现有的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都搭配有相应的疏散安置预案。杨国宾透露,今后将把预案中的避难场所位置、逃生路线等信息制作成卡片,通过社区发放到市民手中。

  地震速报最快1分钟

  当前,本市已建立起由前兆台网、测震台网、强震动台网构成的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其中测震台点全市已建有30个,加上河北、天津等周边的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数字测震台站,实际处理的台站数量达到125个。目前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是1级以上地震都能被监测到,地震自动速报可在一两分钟内完成,正式精确速报在8分钟内完成,地震定位精度优于3公里。

  地震预警研究处试验阶段

  “地震预警和预测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谈到这次日本大地震的成功预警,市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主任邢成起表示,由于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比更具破坏性的纵波要快,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可利用这几秒或是几十秒的时间差,由震中地区的地震台网用无线电波向周边其他地方的民众发出预警,并对铁路、民航、核电站等大型装置采取紧急制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尽管如此,预警的时间差往往非常短暂。”邢成起说,如果距离震中很近,那么能争取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钟而已。目前,美、日等国在地震预警方面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我国的地震预警研究尚在试验阶段。

  另据市地震局科技监测处处长兰从欣介绍,本市已在北京动物园、大兴野生动物园等地区建了86个宏观观测站点。在这里,观测人员每天都会对动物的异常习惯和地下井水的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记录,并实时报送区县地震局和动物专家进行分析研究。

  老旧住宅将做抗震排查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地震局已协助市住建委、交通委等部门制订了老旧住宅、医院、桥梁、堤坝等抗震排查、加固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未来将在全市逐步推进。

  此外,本市还开展了昌平新城、顺义新城、通州运河新城、未来科技城的地震小区划工作,即通过探测地质构造条件,划分出适宜抗震区域和不适宜抗震区域,从而让新城建设、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等高危地带。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