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京城退休老医生7年义诊5000次[图]

2011-12-05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71岁的退休大夫张华是海淀区百旺家苑社区“仁爱友邻为老服务队”的一员,她多年义务为社区居民贴耳针治疗,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12月2日一早,百旺家苑小区一片银装素裹,本市迎来了第一场冬雪。71岁的张华老人正在做家务,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手中的活儿。

    “别急,我这就到!”张华套上大衣、挎起红色的医药包,急匆匆地出了门。雪地上,留下老人一长串脚印……

    “您快给瞧瞧是咋回事?”家住小区9号楼2单元101的91岁老人王璞突然高烧不止,一喝水就呛。他女儿情急之下找到了张华。“肺炎,必须赶紧送医院。”快速诊断后,张华当即帮老人拨通120,紧急送往309医院。

    冒着风雪,张华赶往家住小区2号楼4单元501的刘淑清家。“她这两天胃不好,我得去瞧瞧。”

    在刘淑清老人家,记者见识了张华大夫贴耳针的“绝技”。只见她从红色的医药包中逐个儿掏出“家伙什”,消毒酒精、止血钳,还有一个巴掌大的豆板,上面密密麻麻贴着几十张指甲盖大小的方形胶布,且每张胶布上都裹着一粒小黑豆。

    “这叫王不留行籽,是麦蓝菜的种子,专门贴耳针用的。”说着,张华用止血钳夹起胶布的一小角,手腕一抬便撕了下来。记者还没看清玄机,耳针已准确贴在刘淑清老人耳朵上的脱敏穴位。“这对胃神经官能症有一定辅助作用。”跟着,耳朵眼旁又多贴上一粒,“这是神门穴,有助于老年人心脑血管供血。”

    谈话间,记者才得知,眼前这些密密麻麻的豆板都是出自张华老人之手。“往这针鼻儿大的小孔里填豆,您眼不花?”“怎么不花,一开始豆子经常满桌乱滚,现在已经习惯了。”老人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早在2004年11月,自打张华为一名犯胃病的老人贴耳针治好病,这位机械局职工大学的退休医生就在小区里出了名。

    “这个老太太会贴耳朵!”“可管用呢!”……居民们一传十,十传百,天天到张华晨练的大柳树底下等她。

    退休了还能在社区发挥余热,张华心里热乎乎的。于是,大柳树成了她和居民们接头的据点。她用简单易行的耳针疗法,坚持为大家义务诊病、治病。经过她的妙手,贫血病人的血色素指标明显上升了;长期失眠的人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一些便秘的空巢老人,更是摆脱了大便不畅的痛苦……

    “张大夫,您贴耳针要钱不?”

    张华依旧淡淡一笑:“就这么不起眼儿的小事,还能向邻居们要钱?”

    谁也不知道张华花了多少钱。街道、社区想给点补贴,可她总是笑着摇摇头:“这都是举手之劳。”

    后来,在马连洼街道百旺家苑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张大夫在小区开了“免费诊室”。每逢星期三的早上9点钟,诊室外排队的阵势,一点不亚于大医院。

    社区专门为张华老人限定了上午9点到11点的出诊时间,可她每次都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走。这时间一延就是几个钟头,她经常到下午一两点钟才能吃上午饭。

    “宋世杰,80岁,男,心脑血管疾病;张懿媛,女,81岁,焦虑症……”在张华家,记者看到厚厚一摞诊病记录本,上面整整齐齐地记录着每一位居民的诊病时间、姓名、性别、病情症状,还有社区多位空巢老人的电话、家庭地址。

    在平时不用出诊的日子里,张华依旧闲不住。她经常隔三差五到一些空巢老人家里去贴耳针、量血压、对老人进行用药指导。张华和老伴儿也是一对儿空巢老人。“所以,我才最了解空巢老人需要什么。”张华说。

    在张华的带动下,今年年初,社区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70岁的仁爱友邻为老服务队,其中很多志愿者都曾是张华的病人。作为这支志愿者队伍的积极分子之一,刘淑清老人自豪地说:“现在都提倡北京精神,咱们小区的张大夫,那就是‘厚德’的榜样!”

    7年来,张华累计为社区居民义务服务3000余小时,达5000余人次。张华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