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北京文化志愿者社区办花会

2012-01-2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这是顺义区文化志愿者在社区进行踩高跷表演。    

        图为顺义区文化志愿者进行舞龙表演,为居民创造更多在家门口参与观看传统花会表演的机会。

    昨天上午9时,顺义区胜利街道怡馨家园小区广场上,6岁的小陈琛赤手挥舞着一把掸子,脸上涂满油彩,穿着演出服的他正和同村叔叔阿姨们做着上场前最后的准备。这支约20人的演出队,队员全都是牛栏山镇张家庄村村民,其中绝大多数为文化志愿者。他们将与来自顺义其他村镇约500名志愿者一道,为顺义城区多个小区居民奉上一场场年味儿浓郁的民俗花会展演。

    9时10分,锣鼓声起,北务镇的舞龙队甫一亮相,原本嘈杂的广场瞬间安静下来。金银双色的雄雌双龙或并行翻腾,或缠绕缓行,一会儿耍出“首尾相应”,一会儿又玩起“二龙出水”。当两条龙和着节奏,闹起夺珠之戏时,人群中开始有人喊出叫好声,“这可是上过中央电视台表演的。”有人在低语。寒意似乎也随着阵阵叫好声消减不少,小陈琛看得兴起,揉揉已经有些冻僵的双手在场边上玩起空心翻。队伍中负责组织训练的“龙头”王宝丽告诉记者,队伍前些天刚参加完央视戏曲晚会的表演,如今进社区就图为家乡父老乐和乐和。

    南彩镇河北村的“小车会”当仁不让,广场上舞龙的锣鼓声还没有完全落定,就全体涌进表演中心区拉开架势。广场上好不热闹:62岁的许淑芹一人分饰两角,带来“老汉背少妻”;同样年逾六旬的黄阿姨则反串起迎亲的“公子”,不时挑扇凑近行将迎娶进门的“娘子”;着全黑袍子的“罗锅”济公更是手舞足蹈,频频向围观居民致意;胸前扎着小黑驴的王阿姨则笑逐颜开,每有抬脚动作,整个“驴”身子都蹦起老高。“他们平均年龄约60岁,玩高跷的还有上70岁的。”听完领队的介绍,几位早就跃跃欲试的小区老太你推我搡地小跑进表演队列里,也跟着扭起秧歌来。

    台上台下模糊了界限,与此相隔一个小区的石园街道文化广场的展演也闹得红红火火。广场东面,来自杨镇曾庄的12面大鼓擂得震天响;广场西面,来自杨镇一街的红绿双色龙正相约“龙灯会”。

    随着气温渐渐升高,闻声前来的居民越来越多,有父母牵着孩子的,有老两口相互搀扶的,看到尽兴时,有拍摄者竟因为忙着鼓掌摔落下手中的相机。一些两边都不想落下的居民只得快步穿行,从一个围起的圈子钻进另一个圈子里。

    巧合的是,曾庄大鼓与“龙灯会”均在表演的同时,打出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招牌。“小时候,在村里也见过舞龙灯的,不过压根儿没想到它还会是‘非遗’项目。”    

    张保民趁着演出队休息间隙凑到跟前,边和队员互致新年好边询问起动作要领,12岁的儿子更是直嚷着也要耍上一段,一位队员索性单臂抱起他来了个空跃小桌。

    如果说曾庄大鼓、龙灯会形式稍显单一,北小营镇大胡营村的高跷秧歌可是分了三个表演梯队,占据了东西两面广场。第一梯队为清一色的8岁幼童,展现十不闲技艺,头扎直立小辫的他们吸引了不少同年龄段的小观众“围观”;十二三岁的少年组成第二梯队,着戏服边表演唱边向居民拜年;最高人气的当属成年人的第三梯队,踩着高近两米高跷的他们化装为不同造型的历史人物:黑脸李逵频频弯腰俯身让观看的居民嗅他杯中酒;猛张飞则玩起文艺范儿,单脚独立原地太空舞。场边叫好声与相机“咔嚓”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些民俗节目,感觉这个春节更有些年味儿了。要是腿脚好点,我好几次都想上场来几段。”家住光明街道裕龙四区的马淑红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能多到社区来。整个民俗表演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临近中午还有围观的人不愿散去。

    据顺义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的丁超介绍,该区文化志愿者今年春节期间演出已逾百场。而在全市范围内,今年春节期间“送福到家”活动,共有2600余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全市16个区县的百余个社区、乡镇村及基层单位,为百姓送上80余项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包括书法志愿者现场书写、赠送春联、“福”字,手工艺展览展示,花会展演等。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