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北京西城德胜街道:社区服务“现场直播”

2012-02-1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整合70多类数据资源 打造“全响应”管理模式

    2月7日凌晨,元宵节刚过。

    1时05分,德胜街道马甸社区志愿者彭金凤发现,两个人企图违规燃放花炮。上前劝阻无效,她立即掏出PDA终端,向街道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枢传输信息。

    1时06分,指挥中枢自动进入应急处理机制:GPS迅速锁定上报地点;现场探头调整方向,焦点对准事发现场,监控开始。

    1时08分,指挥中枢将现场情况和处理指令下达给附近的巡逻分队。

    1时12分,由公安、城管等人组成的巡逻分队到达现场,对两名男子进行劝阻,两名男子保证不再燃放后离开现场。这是德胜街道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枢投入使用后的一幕。

    去年初,德胜街道启动“智能化民生服务与城市管理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民生服务与社会管理服务智能化,打造京城首个全智能化社区。

    数据资源中心“一人千档”

    简单而言,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枢,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即数据资源中心、社会管理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

    庞大的数据资源中心,是街道智能化服务系统中所有业务的支撑。德胜数据中心整合了70多项市、区、街道、居委会系统数据,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管理“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资源。除居民基本情况外,数据资源还包括是否属于困难户、残疾人、低保户等多种信息,每个人的数据高达上千项。

    单一的数据整合成数据库,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一次,一位居民患病急需用钱,但一时又拿不出。电话打到街道,工作人员马上从数据库中调出这位居民的个人信息,看到他确实属于困难人员,迅速办好手续把钱送往医院。从挂上电话到工作人员出门,仅用了1分钟。

    在“两个平台”中,社会管理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卫星定位系统、3G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监控、预警、处置、分析等智能化;社会服务平台则涵盖了社会政务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党建服务、卫生医疗服务4个类型,通过网络、电视、社区电子屏、触摸屏等方式,实现为民服务信息发布和居民服务请求的上报接收,提供即时高效的服务。

    自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枢投入运行以来,发生在德胜地区的各类事情、事件处理进度、群众反馈意见等众多情况都通过互联网公开,居民不仅可以足不出户获得服务,更可以看到服务过程的“现场直播”。

    创新多项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才是变革的根本。”德胜街道工委书记马小鹏说,今后将重点对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优化和变革。

    在街道,指挥中枢集成优化各个科室的业务流程,将原有的一个个职能点,通过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形成一条条业务线,明确每个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规范业务流转流程图、职能关系图、处置级别图和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业务标准化,最终在街道层面形成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

    在社区,每个社区又被划分为多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社区工作者负责,实现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动态化的服务管理。在此基础上,街道还依托各类监控报警设施、PDA等便携终端,实现社区事务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及时上报,并即时将处理意见、分派任务等信息反馈至信息点,确保地区安全周密防范,居民诉求顺畅表达。

    中枢“大脑”为决策提供依据

    虽然投入使用的时间并不长,但“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枢”成效显著:利用服务平台的“爱心中转站”项目,双旗杆社区的6位老人找到了愿意帮助他们出游的志愿者;通过服务平台的“E医箱”项目,新明家园的社区居民杨淑英实现了体检不出社区……

    “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枢是街道自我公开、透明执政的一种尝试。”街道办事处主任陈献森表示,“今后,街道将依托准确、全面、及时的数据信息,做出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群众诉求的决策,真正实现‘科学执政’。”

    下一步,在综合采集大量地区信息的基础上,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枢将逐步发展成为德胜地区的“大脑”: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各类常态事件的管理机制;通过掌握地区范围内人、地、事、物、组织的实时运行状态和变化情况,结合历史数据及预测模型,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为紧急事件的研判与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