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京郊乡村大集

2013-06-06  来源:京郊日报
[字体: ]

 在京郊农村,“赶大集”曾是人们买卖货物、寻求交易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大集已经悄然消失,被新的商场、超市和便利店所取代。有人说,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新兴购物方式将把农村大集推向没落边缘。其实也不尽然,记者调查发现,京郊一些独具特色的农村大集甚至比从前更加红火,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已远不止周边农民,那里新鲜、便宜、绿色的农副产品,正吸引着更多城里人前往。

    家门口的“大超市”

    每逢周一,是怀柔区喇叭沟门乡赶大集的日子。如果没有脱不开身的事儿,这一天,孙栅子村的村民张秀林都要到大集上去逛一逛。张秀林所在的村子离集市有十多公里,说起来也不算太近,每次赶集,她都是在家门口掏上5块钱,打个“三蹦子”去。

    “十来分钟也就到了。”在46岁的张秀林看来,这可比进城方便多了。从她家到怀柔县城,每天只有两趟公交车。“现在是夏天,还多一趟掉头车,等到冬天,一天可就只有一趟公交车了。”尽管有时张秀林也会坐上公交车到怀柔县城买买东西,但来回三四个小时的路程,还是让她觉得有些折腾。更多的时候,她还是依赖镇上的大集。

    “大集上吃穿用的啥都全乎,东西还比城里的便宜。”张秀林在大集上买了两件衣服,其中一件她在怀柔县城的店里看见过,标价70元钱,而在大集上,她都没怎么费力砍价,掏了35元钱就装进自己的袋子里了。“省了一半儿的价钱。”张秀林用手遮上半边嘴小声地跟记者嘀咕着。对于穿戴,张秀林和大多数的村里人一样,也不追求名牌,只要样子和质量说得过去就行。

    这些年,张秀林所在的村子里也陆续多出了几家超市,平日里买东西比从前方便了许多,可她还是离不开大集。“超市里就没有卖水果和新鲜蔬菜的,还得上大集上去买。”张秀林说,喇叭沟门本地没什么特产水果,也就产点山楂,而在大集上,全国各地的时令水果都能买到,随时尝鲜。

    大集在周边的乡镇来回轮转。“周六是长哨营乡,周日是汤河口镇,周一是我们喇叭沟门。”张秀林说,有时周末急需东西,她也会到附近的长哨营和汤河口去“上货”,总还是比进城节省时间。在京郊的怀柔、密云、延庆、房山等边远山区,这样的农村大集还保留很多,由于交通尚不发达,赶集仍是很多村民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赶集的老年大军

    阴历十九,是大兴区青云店镇逢集的日子。从旧宫开往青云店镇的341路公交车上,挤满了拉车提篮的大爷大妈。“不用报站,到了大集那站车基本上人就空了,你跟着大爷大妈下就行了。”听到记者打听青云店大集,售票员一脸淡定地回答,随后还不忘补充一句“今儿算你幸运,下点小雨,你还能挤上车”。在341路的售票员们看来,只要逢农历的2、4、7、9日,341路公交车基本上就成了青云店大集的专线班车,车上一水儿的老头儿老太太。

    因为坐公交不花钱,坐上十几二十站的车去赶大集,对于那些大爷大妈们来说可谓“家常便饭”。“我就去集上买辫蒜,这儿有刚下的新蒜。”家住大兴瀛海镇的范新芝拉着小推车边走边对记者说。坐公交不花钱,肯定是吸引范新芝“千里迢迢”来此买蒜的因素之一,不过也并不完全。68岁的范新芝打小在农村长大,尽管早就搬进了楼,但赶集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有时候也并不特意为买什么而来,纯粹是闲逛。

    “这儿的菜很新鲜,虽然不比超市的便宜,但好多都是自己家种的,没打农药,能找到小时候吃的那种味儿。”范新芝说,打小在农村吃惯了自己家种的菜,如今融入了城里的生活,可她还是好从前“那口儿”。“就是他们这些坐公交车来赶集的人,抬高了物价,原来我们几毛钱就能买到一把当地农民自产的菜,现在可不行了。”青云店三村的一位村民忍不住跟记者抱怨。

    对于“范新芝们”来说,赶集是他们儿时记忆的一部分,集市上便宜的物品和现如今京郊公交的发达,让他们成为赶集的主力军。家住大兴三营门的李大爷甚至告诉记者,他赶集已经不局限于大兴,昌平、顺义的大集他也经常去赶。

 集上货品大“变脸”

    随着社会的发展,京郊的大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集上的商品变了,从前常见的一些物品已经消失,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商品品种则变得日益丰富。

    “青云店大集打我小时候就有。”50岁的青云店三村村民熊俊刚现在已是青云店大集的管理负责人,他向记者回忆说,小时候的青云店大集还有专门的牲口市。“牛马羊什么都有,都在那儿现场交易。”熊俊刚说,他小时候,京郊农业还是传统的农耕方式,耕地什么的还要靠马、骡子之类的,因此牲口集市比较发达。包括一些传统农业工具,锄头、耙子之类的也比较常见,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以前的集市上还有卖化肥甚至是拖拉机的,但是现在基本上也没有了。”顺义农民老马告诉记者,现在化肥都有专门的连锁经营店,拖拉机也是通过国家补贴政策购买,农民能获得更多的保障和实惠了。

    如今的京郊大集上,消费类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吃穿用一应俱全。除了常见的农副产品之外,一些高档的、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在大集上也能觅到踪影。有些商品也开始逐渐向时令化、成品化方向发展。在通州马驹桥大集上售卖调料的刘成尧告诉记者,过去卖的八角、桂皮都是整个的,现在有电磨,谁想要粉状调料现场就能加工好,农民对消费服务也提出了要求。

    大集上的人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赶大集的,主要是村民,现在不少外地来京人员也加入了赶集的行列。”熊俊刚对记者说,青云店大集现在规模越扩越大,已经占地200余亩,还显得不够用,人多的时候经常交通阻塞。而房山窦店的大集已经进了“大棚”。“有一部分露天的摊位,还有几个大棚,经营肉类、服装和建材。”房山窦店大集负责人丁军告诉记者,因为窦店高新产业园区的兴建,大集还兼具着解决周边居民就业的功能。

    特色引来城里人

    虽然京郊大集的整体规模已今非昔比,但一些大集上“红火热闹”的景象却不减当年,尤其是临近过年,赶大集绝对称得上是京郊一景。“年前的大集更热闹,喜庆的大红灯笼、对联、各种年货应有尽有。”青云店大集的熊俊刚告诉记者,对农民来说,年前年后逛大集就像是在逛庙会,大集上有的吃有的玩,还有当场给人写字画画的,要的就是那个热闹劲儿。一些村民甚至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前来赶集,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隆重的日子。

    而京郊的一些特色大集,也正在吸引着城里人的目光。像青云店大集上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不少都被城里人抢走了。房山窦店的大集则以牛羊肉闻名,因为这里是有名的少数民族村,以回族、满族、壮族和汉族为主,镇上有个牛羊养殖场,全是用玉米等有机饲料喂养。密云的远洋大集紧挨密云水库,鲜嫩的水库鱼也常常吸引着城里的食客。每到春秋两季的开库期,活蹦乱跳的鲤鱼、鲢鱼就成了集市上的主角。对于城里人来说,他们寻求的是大集上不变的味道。

    记者手记

    传统的农村大集在变与不变的转换间,历经着兴衰的演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们对于购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兴购物方式的冲击下,农村大集正在发生变化,丰富物品种类,适应新的需求,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不变的是,集市上农民的质朴和纯真,以及延续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农副产品。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的也能成为农村吸引力的源泉,大集的新生,就是一个证明。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