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中国龙舟之“变”:当传统风俗遭遇现代洗礼

2013-06-13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以前造这么一艘龙舟,一群人做要35天,现在在厂里机械加工,两天就可以完成。”走在自家厂房中,许桂生指着一艘正在贴玻璃钢的龙舟告诉记者。

    今年54岁的许桂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龙舟打造技艺”的传承人,从19岁开始从事龙舟制作。许桂生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龙舟从制作到竞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湖南东北部的汨罗,是湘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龙自古就是高贵的图腾,百姓们认为它有无穷的威力,掌管着风雨雷电、生老病死。许桂生说,过去造龙舟时,人们谨慎虔诚,唯恐亵渎龙神,因此衍生出许多神秘的仪式、严格的禁忌和专有的技艺。

    过去造龙舟,场地要选在当地最有声望的大家族门前,在密闭的棚子里进行,小孩和女人不能靠近;要选在黄道吉日开工;要进行祭祀仪式;全过程都由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掌墨师”主宰……最有趣的是,龙舟的主筋木,一定要用“偷”的。

    “偷木”是过去造龙舟的重要步骤。工匠们白天先“踩点”,看上了某家人门前的树,晚上去“偷”。夜色中,工匠们在木材上系上红绸,抬着离开时敲锣打鼓放鞭炮,主人闻声起身追赶。

    “‘偷’的时候跑得快,寓意船划得快。主人家看到木材上系着红绸,知道是要用来做龙舟主木,取龙神保佑子子孙孙之意,就高高兴兴不追了。”许桂生说。

    “偷木”的习俗消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同样消失的,还有造舟的神秘大棚、黄道吉日的讲究、掌墨师的设计和繁复神秘的祭祀仪式。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在农耕文明时代所形成的传统技艺和风俗逐渐退出舞台。

    如今,龙舟已然成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商业化产品。板材的裁制、抛光,不再依靠手工;掌墨师的精湛技艺,早已被标准化的数据取代;龙头由模具统一炮制,再不用手工雕刻;繁琐精密的腻缝打油,不再使用严格配方的桐油石灰和竹、麻线,而是以玻璃钢一贴了之……

    神秘而极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被现代化生产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古老技艺的失传。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屈原文化研究学者徐蔚明说:“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而这类古老习俗的文化价值,在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对于这些习俗的抢救性记录与保护是必须的。”

    但传统技艺的退场和现代生产的登台,确实是龙舟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普及的一种必然趋势。今年端午节,台湾的四支队伍千里迢迢来到汨罗江畔参与龙舟竞渡,而此前的八届国际龙舟节上,不断有来自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前来竞技交流。

    汨罗江畔的居民小吴告诉记者,过去赛龙舟往往是在村与村之间、姓氏与姓氏之间举行,“那都是斗狠式的,‘宁荒一年田,不输端午船’”,现在,赛龙舟已逐渐变成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渡,“是一种国际交流的平台”。

    “现代文明对传统习俗的洗礼,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很难简单定义。我们能做的,就是主动去拥抱它,一方面借助更先进的力量,来将传统习俗的文化价值努力发扬,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现代手段,将正在逐渐消逝的传统习俗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徐蔚明说,他正呼吁利用影像等现代传播手段,将龙舟制作过程中繁复神秘的祭祀、赞词等习俗完整地保留下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