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健身器 请来运动专家“把脉”

2014-04-06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 ]

不久前,有市民反映,龙潭公园新换的健身器材用起来很别扭,因此不受来此健身的人待见。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健身器材受市民欢迎呢?在不同的地点设置健身器材,又该注意些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3处不同的公共健身区,还请来运动专家“把脉”,给出了答案。

  地点一 东城地坛公园

  主要人群:中老年人多

  现场目击:带杠的都用来压腿

  “十五!十六!”一位年过六旬的老爷子身体真棒,双手撑着双杠,随着屈臂直臂的交替,身体上下起伏,旁边的老友们一边数数,一边加油。这一幕出现在东城地坛公园。

  “我每天都来公园练练,这里器材多!”陈大爷告诉记者,来公园锻炼的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社区的中老年人,大家体格不错,在公园健身区练练,渐渐养成了习惯,一天不练练都难受。

  记者发现,地坛公园健身区中最受欢迎的是双杠。有意思的是,单杠、展背器这样的运动器材,原本不是用来压腿的,但在这里几乎所有带“杠子”的器材,全部都被锻炼的人用来压腿了。

  根据柔韧度不同,有的人仅仅能把腿放在矮单杠上,而两位老年朋友竟然可以把腿跷在1.2米高的双杠上。看来压腿的器材在公园里,很有必要多设置。

  [专家]

  公园里

  应偏向

  运动量

  “露天健身器材和健身房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专业人员保护,所以最大的前提就是安全,尽量少设置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器材。”运动专家告诉记者,来公 园锻炼的人,往往目的性很强,所以在公园里设置健身器材,应偏向于适当增加运动量。此外,在设置器材前,有关部门最好能调查周围社区人群的大致年龄段和基 本健康状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地点二 朝阳一小区

  主要人群:一老一小多

  现场目击:走步器最受欢迎

  昨天晚饭后,记者随机走访了朝阳区一个老旧小区,这里地方并不宽裕,因此健身器材基本挤在楼院里。

  记者看到,小区仅有两三台走步器,不过都被“占上了”。几位70岁上下的老大妈正在上头“闲庭漫步”。不远处,还有两张乒乓球案,几名小朋友正轮流上阵,球打得也有模有样。

  对于走步器能不能代替遛弯所带来的运动量,老人们倒是没那么多讲究。张大妈说:“主要就是个玩儿,姐儿几个吃完饭,坐着聊天有点干,社区里车多,遛弯又怕被车碰,随便练练消化消化,挺好!”

  [专家]

  老旧小区

  应偏向简便

  专家说,在楼院里锻炼的一般是老年人,不少人腿脚已经不太灵便,并不需要太大运动量。因此,设置健身器材应考虑三大因素,安全、简单、分散。如果下楼就能锻炼,器械不繁琐,并附加大字体的说明,这是最好的。

  专家强调,虽然现在走步器非常普遍,但其实还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铁质脚踏板仰起来以后,有可能撞到人,惯性杀伤力非常大。所以,这类健身器材附近不建议放置儿童常用的健身器材,避免孩子太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在走步器附近运动时出现危险。

  地点三 西城一街心花园

  主要人群:老中青都有

  现场目击:快慢结合形式多样

  西城区后海人来人往,这里也有一个公共健身区。每天不到天黑,里头准是热热闹闹的。记者选取这个健身区当样本,原因很简单,它处在旅游地点附近,吸引的不光是附近的居民,锻炼人员的构成相当丰富。

  记者看到,在这个健身区,各类健身器材齐全,来锻炼的人什么年龄段都有,老中青三代人都能看得见。其中,在一些空场,有老人正在练太极拳,还有年轻人在练双截棍。而在一张画着棋盘的方桌上,也围着一圈人,有在下棋的,也有在打牌的。

  [专家]

  街心花园

  应重多样性

  “街心花园的健身场所,往往可以看成是社区和公园的结合体。”专家说,因此这些地方更注重的是娱乐和多样性,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