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80后”大学生:在矿井下锤炼青春

2012-02-26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许多人下井可能都有畏惧心理,但我们习惯了,下面冬暖夏凉,挺‘享受’的。”跟记者聊起矿井下的生活,27岁的刘天领有些轻描淡写。但少人知晓的是,作为首钢矿业公司杏山铁矿的中深孔爆破班班长,刘天领不仅在井下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还要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险情。

    刘天领的乐观,一方面源自天性,但更多地来自事业上的成就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矿山的技术骨干,他只用了3年多时间。2008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刘天领说:“我不是学爆破专业的,但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我很高兴我能和我们矿山一起进步。”

    地处河北迁安郊区的杏山铁矿,前身是首钢大石河铁矿一个采矿车间,1966年开始露天采矿,2007年2月露天开采结束。由于采区深部还有丰富的矿石资源,杏山采区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由于地下开采在技术、工艺、装备、管理等方面都与露天开采不同,杏山铁矿面临人才缺口,首钢便陆续招募了一批大学生,与杏山铁矿一道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矿区800多名职工中,有大学生200多人,大多是‘80后’,他们中许多人都见证了杏山铁矿从钻井、基建到出矿的过程。”首钢矿业公司副总经理齐宝军介绍。

    记者下井采访时,同行的引导员赵岩也是一名大学生。乘车沿主巷道从地上到-75米作业区,再到-180米作业区,一路上赵岩都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矿井的情况。他说:“杏山是一座现代化的地采矿山,地下的道路交通信号、通风系统、通讯系统等都是自动化的,都由地面主控室控制,地下作业区每个关键部位都有视频探头,每名下井人员都有定位系统,在地面主控室的电脑上一目了然。”

    在地下-180米处从副井升井后,地面的风嗖嗖地吹。赵岩说:“说实话,每次出井后,就觉得阳光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也让我们更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除了工作环境单调、枯燥不说,由于矿区女职工极少,找对象难便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一大问题。已经结婚的刘天领一脸坏笑地对记者说:“幸好我先下手为强,在大学里就找了女朋友,不然在这荒郊野外找媳妇就麻烦了。”现在,他们小两口现在住在三十多公里外的迁安市区,所以他每天都是5点多起床往矿山赶路。

    28岁的李文明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已经在杏山铁矿工作了5年多时间。他说:“大学生身份只是一个虚的光环,必须接受现实的锤炼。离开校园来到矿山,帮助我去掉了大学生身上的浮躁状态,这样人生能少走许多弯路。”

    “我的许多同学还在城市里漂着,工作很不稳定,并且还得靠父母帮忙买房子,相比之下,我觉得我过得更踏实。”李文明说。

    现在是矿山开拓区区长的李文明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在矿山扎根,跟公司对大学生的重视和培养有关。他说:“我一到矿上,就被送到河北联合大学学习,之后一步一个脚印,感觉在这里只要勤奋工作,就会有收获。”

    齐宝军说,要建设现代化矿山,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激情的高层次人才。要吸引大学生在矿山扎根,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应该让他们感觉到每一天都在成长,感觉到基层是他们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