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麦子店的民生五例

2012-05-13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京城之东,亮马河畔,有一个知名的城市街区——麦子店。

    这里曾经是偏僻的农村,如今发展成为繁华都市中的国际化社区。

    林立的高楼之间,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这里的居民邻里和睦,安享着现代都市的幸福祥和。

    这是北京众多社区的一个缩影。

    日前,本报记者五进社区蹲点调研,体验这里居民的生活状况;感受这里基层工作者和居民一道创新社会管理的群众智慧;欣赏这里代表着新北京的一幅幅和谐、温馨的民生画卷——

    1. 居家养老

    日间照料室 温情满庭院

    做法

    养老是重大民生问题。在“公立养老院住不上,私立的又住不起”的情况下,霞光里社区找到新办法、走出新路子——开办日间照料室,老人不出社区,居家就能享受到诸多便利和服务。

    体验

    霞光里社区30号,500平方米的独立小院宁静、温馨。葡萄架下三三两两的老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扑克;活动室的按摩椅上,躺着几个悠闲享受的老人;旁边的麻将桌上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这里不是月消费上万元的高档老年公寓,而是温情四溢的社区养老助残中心日间照料室。

    16位老人入住日间照料室,每天早晚专车接送,一日三餐全在这里享用,各种娱乐消遣、贴心服务让老人们很开心。段永祥老人在入住一段时间后,便充满深情地写下了《谢党恩》的诗句;一位随儿女在新加坡定居的老人,听说社区开办了养老助残中心,决定回国住到这里来。

    麦子店街道的老人是幸福的。霞光里社区30号原本是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是闹中取静的好地段,又是独立平房院落,方便老人生活,于是麦子店街道特地在此建起了养老助残中心,为辖区内的老人服务。“我们就是想为老年人办点实事,要不那500平方米的院子,用来商业运作,赚钱是明摆着的。” 街道工委书记刘勇说。

    2. 垃圾分类

    拾荒人没了 分拣员上岗

    做法

    社区为了垃圾分类想了不少招儿,都见效不大。引进废旧物品回收公司,“收编”拾荒人,设立垃圾分拣员,垃圾分类不落实、不持久的难题迎刃而解。

    体验

    清晨5点,大多数市民还在沉睡中。马素梅已经换好工作服,走出家门。她是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的垃圾分拣员。

    5时10分,马素梅推着一辆小三轮车,来到第一组垃圾桶前。垃圾桶一组三个,分为厨余、可回收和其它垃圾三种。拿出洗净的抹布,马素梅将垃圾桶上的污点一点点擦去,“早点起把垃圾桶擦干净,大家扔垃圾的时候心里也舒快”。枣营南里社区有30多组垃圾桶,马素梅和三个同事,每人负责八组或九组。

    半年前,马素梅每天到社区的垃圾桶旁,不是“擦”而是“翻”。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在垃圾桶里找找废纸盒、塑料瓶什么的,好卖了换些钱。但翻完后的垃圾桶,垃圾散落一地,塑料袋被风吹得满天飞,居民们意见很大。

    “让拾荒者也能为社区垃圾分类出力。”社区干部的一句话,让难题有了破解思路。利国利民资源回收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企业。社区将区内可回收物资白送给企业,条件是企业得“收编”社区内的拾荒者,他们在回收获利的同时,还负责30多组垃圾桶的卫生。

    正是这样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让马素梅当上了垃圾分拣员,有了一份稳定的活儿。

    如今,她每天清晨5点上岗,傍晚7点下班。对每一组垃圾桶,马素梅一天要来回清理三四次,并分拣好桶内的垃圾。

    3. 居民出行

    最后一公里 摆渡车搞定

    做法

    黑摩的不安全,公交难以通达,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是个“老大难”。街道、社区想辙,于是一种收费便宜、安全便捷、节能环保,而且接驳公共交通的电瓶摆渡车派上了用场。

    体验

    上午9时30分,阳光格外刺眼。在农展馆北路最东头,刚去陈各庄买菜回来的孙大爷挥了挥手,一辆绿色外皮的电瓶车就在他面前停了下来。从上车到他家门口,也就三五分钟。

    孙大爷坐的不是公交车,不是黑摩的,也不是出租车,而是麦子店街道首条社区摆渡车。

    “没这车的时候,也是这短短1公里路,我溜溜儿得走上一刻钟。”孙大爷的家位于农展馆北路上的干休所附近。由于路中间一座小桥承重不足,一直以来都无法开通公交车。在社区摆渡车开通前,这不远不近的路还真让他犯了难:走着太累,打车太贵;夏天一身汗,冬天“透心凉”。

    今年5月,麦子店街道办事处与北汽摩公司合作,在农展馆北路这条不通公交车的街上开通了每次能载11人的社区摆渡电瓶车。从早7时到晚7时30分,循环发车载运乘客,10分钟就能打个来回,每次只收1元钱。

    “我现在能多睡半小时了。”家住枣南社区的张笑麟说,社区摆渡车开通后,从家到地铁再也不用纠结是走着还是坐黑摩的了。

    4. 社区议政

    多年买菜难 一小时解决

    做法

    买菜难的问题,困扰居民十余年。在本届社区党委的主持下,发动居民,广开言路,广征建议并民主决策,终于云开雾散,建成了菜店。

    体验

    麦子店街道农展南里社区,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正前上方电子显示屏上的“农社对接菜店项目征求意见会”格外醒目。九点半一过,大爷大妈们便说说笑笑地走进来,围着长条桌落座。26名来自18栋居民楼的“民意代表”到齐,十点,社区党委书记贾秀芬宣布开会,社区议政会开始了。

    “今儿把大伙儿叫来,就是想和大家议一议社区建菜店的事儿。打算在社区进门拐角停车场,匀出几个车位,建个40来平米的菜店,现在请大伙议议,拿个主意。”

    农展南里社区,由于没菜店,1816户人家的4700多名居民,都是等着隔天一来的一辆130卡车送菜。不买卡车送来的菜,就得步行一刻钟上团结湖南路的菜市场,或到三四站地外更远的水碓子北里。买菜难,难了大伙儿好多年。

    大家七嘴八舌,开始对合作方的张经理“过堂”。

    “你们的菜从哪儿进呢?”“有没有米面粮油啥的?”“比菜市场的便宜么?”

    张经理一一作答。

    “养老券能使么?” 76岁的杜玉珍大娘问。

    “能!我们还给大家办买菜卡,到了一定积分有赠品。腿脚不便的老人可电话订购,送菜上门!”

    ……

    一个小时后,菜店“立项”获得居民代表的一致通过,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久,农展南里社区菜站正式开张了。

    5. 中外交流

    有朋远方来 同乐在社区

    做法

    麦子店街道,辖区内有3万余常住人口,其中十分之一是外国人,是一个国际交往的大舞台。社区服务中心办好汉语班、英语班,增进了中外居民的交流和友爱。

    体验

    一大早,英国女孩儿艾米顾不上吃早饭,在楼下的咖啡店买了杯咖啡后便一路疾走,直奔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的109教室里,已经聚集了28位各种颜色皮肤和头发的外国朋友。他们分别来自美、英、法、意、澳、日、瑞士、安哥拉等十余个国家。难怪,这里被称为“国际社区”。又一期外籍居民免费汉语培训班开学了。

    “啊—喔—鹅,衣—乌—迂”,汉语拼音的基本发音还真难住了几位学员。老师现场统计发现,70%的学生虽然在北京已生活了几个月甚至更久,但基本没学过中文,听不懂也不会说。

    来自英国的斯蒂夫·伍德考克告诉记者,他1年半以前把自己在伦敦的公寓卖掉,来到中国开始纯休息和放松。虽然对北京的生活已相当熟悉。但语言不通还是让他很难受。“这个培训班帮了大忙。18周的课,我争取坚持上完。”

    教室外大厅里,往届汉语班的学员、来自希腊的自由摄影师乔治正在和爱心英语班的班主任周丽娟商量,如何给社区居民们介绍希腊风光。

    英语班是面向社区居民开办的,开办1年多来已有17个国家的30余位志愿者来讲过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

    逢年过节,社区里的中外居民同台演出,东西文化相互交融、中外居民和睦相处。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