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现代音乐:打破“曲高和寡”的枷锁

2012-05-28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正在举行的“2012北京现代音乐节”多场音乐会竟出现前所未有的“爆棚”场面,部分场次不仅门票售罄,而且开卖“加座票”。这与几年前现代音乐会屡遭冷遇、上座率超低的惨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代音乐,指在创作上有悖于传统创作理念、突破传统创作体系、作曲技法更富创新精神的当代音乐作品。与本已抽象的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因其更超前、更晦涩的音乐表现,难免沦为“曲高和寡”的代名词。

    这样的比喻并非全无道理。曾经的一些现代音乐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作曲家简单低级的臆想:一会儿远古蛮荒、混沌初开,一会儿边塞风土、人间仙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创作题材和盲目追求空洞音响效果(如刻意制造噪音)的配器手法,使作品犹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攀,听众自然玄虚莫名、望尘莫及。

    现代音乐如何面向听众?作曲家们在反思中前行。近几年,以叶小钢、谭盾为代表的一批现代音乐领军人物,不再死守“特立独行”“追新、追奇、追另类”的作曲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作品题材与当代事件相接合”“创作手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音乐“曲高和寡”的枷锁正一步步被打破。

    现代音乐,需要展现当代事件,听众才能在乐曲欣赏中“有线索”“有联想”。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2009北京现代音乐节”首演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比瑟的作品《夜晚的祈祷》,深切缅怀地震中的逝者,很多观众忍不住拭泪;“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以当年六方会谈为背景首演《音乐六方》,演奏者把中、美、日、朝、韩、俄这六个音乐大国的经典曲目编排、“串烧”,向全世界奏响“呼吁和平、恢复和谈”的乐章。

    现代音乐,离不开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更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要素和文化积淀。本届现代音乐节首演的叶小钢作品《临安七部》,以七首与西湖相关的古诗为引,在交响乐协奏中,唐诗、管弦乐、人声交相辉映,东西方音乐形式兼容并包、融为一体、绚丽多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共鸣的天籁之音博得现场观众雷鸣般掌声。

    其实,现代音乐之所以愈发被听众接受,不仅是作曲家创作理念由“唯我独尊”向“贴近当下、贴近传统、贴近生活”转变的结果,更缘于广大听众在音乐互动中整体品位和音乐修养的提升。

    随着现代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一批批现代乐迷应运而生。他们逐渐认同,有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现代音乐,“甜美”不是生活的唯一、不是音乐的等价,就像美食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缺一不可。

    这样看来,那些所谓“附庸风雅”的追求和“曲高和寡”的爱好,其实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向往、对五味杂陈生活的回归,在此心态下,“曲高和寡”的枷锁也就不打自破、不解自开了。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