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专家提醒市民:天灾面前主动获取预警信息

2012-07-25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昨天(23日)21时,气象专家、水利专家就市民关心的“7·21”特大自然灾害会商后建议,在暴雨天灾面前,本市排水能力应从现在的“两至三年一遇”标准提高到“十年一遇”标准,并在下凹式立交桥等易积水点修建地下蓄水池以减少道路积水、补充地下水,同时全社会应进一步重视防灾减灾意识及知识的培养和学习。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表示,此次暴雨覆盖华北地区,北京雨势最大,是因为正好处于冷暖空气的交汇区。此次暴雨跟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

    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介绍,目前地表温度升高,致使大气、水汽循环速率增快,极值性天气才会频频出现。城市的热岛效应也促成了降雨愈演愈烈。空调、汽车等产生的热气对气流抬升的作用不比地形作用小。当热岛效应和地形条件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合到一起时,更有利于降雨。

    王浩也坦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市排水设施当前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本市大部分地区的排水能力都是两至三年一遇,标准较低。今后,应努力提高到十年一遇的标准。7月21日,本市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暴雨中心区遭遇到五百年一遇的暴雨,现有排水能力自然跟不上。实际上,在主汛期前,本市已对莲花桥等50处立交桥积水点进行了整治,但这场雨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城区地面多为不透水材质,又造成了局地内涝。

    王浩院士说,7月21日夜他从西安飞回北京,走出首都机场T3航站楼时发现外面的道路积水有齐腰深,滞留了百余辆车。每过5分钟就有车主忍不住要驾车涉水而过,但无一例外都熄火了。“可以看出,大家防灾的意识比较薄弱。”王浩说,天气预报准了,抢险预案也执行了,有16万人出动参加抢险,涉及防汛、交通、应急等部门。但仍有37人因为溺水和次生灾害遇难,其中不少人是因为低估了暴雨的危害。

    孙继松认为,城市防灾减灾的主体是政府,但每一位市民也应该具备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每个人都要有防灾减灾的意识,首先应学会主动获取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发布预警的渠道有电视、电台、户外大屏幕、社区大屏幕、公交和地铁移动电视等,市民在了解到预报信息后,应在降雨当天关注预警信息及变化。在灾害性天气中,尽量不涉险,确保自己的安全。

    “气象部门发布预警,就意味着风险在逼近,大家不要不当回事。因为大部分预警都是确定的信息,预警不解除,危险就还未过去。”孙继松说,其实雨这样的自然现象本身不是灾害,当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发生冲突时,才会发生灾害。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各界要主动参与,让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走到每个人身边,而不能做“花架子”。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