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创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用“品牌管理”理念打造学生“金帆艺术团”。25年来,“金帆”已发展为北京市中小学艺术团体的“黄金品牌”,在学生素质教育、学校艺术育人、国家对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25年前,北京市大部分中小学对“艺术教育”还很陌生。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金帆艺术团创始人的陶西平决心,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倡导建立学校艺术团体。1987年,国内校园第一支高水平、大规模、成体系的学生艺术团体——北京学生金帆艺术团正式诞生。
随后,北京市教育部门逐步建立起一套“品牌管理”的方法,使“金帆”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说,金帆团成立25年来,逐渐形成了政府、学校及艺术家、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层级递进。
教委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使金帆艺术团25年健康运转。学校作为金帆艺术团的具体承办单位,在场地、人员、时间等方面给予保障;艺术家们对于金帆团的艺术发展目标进行把关;上千名的家长常年为金帆团提供志愿者服务。
在“三位一体”模式的基础上,教育部门还引入动态管理及淘汰机制,促进金帆“血液”良性循环。按照《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管理办法》,教委每三年对原有金帆艺术团进行认定,对新申办的金帆艺术团开展评审。郑萼告诉记者,金帆艺术团的管理采用动态与定期评审相结合的办法。“金帆”不是“世袭制”,评审中达到合格分数线以上的,才可以认定,否则就要被摘牌。
带领三个学生艺术团取得“金帆艺术团”资格的才晓雯老师对此深有感触:“‘挂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经常要求学生在成为金帆大家庭的一员后,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挂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新的鞭策。”
据悉,25年来,金帆艺术团从几十人的小乐队,发展成为80所学校参与,拥有94个团体,涵盖交响乐、民乐、管弦乐、话剧等十几个文化艺术领域的艺术团体,培养了近10万名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