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孩子过度好强?父母如何帮子女远离争‘第一“的困扰

2013-12-06  来源:中国妇女报
[字体: ]

“不论是跳舞、游戏,还是考试,我女儿都要争第一,甚至每天上学都要第一个到班上……”近日,福州的刘女士致电媒体称,7岁的女儿佳佳处处争强好胜,成绩稍有不足,就大哭大闹。

    据刘女士介绍,佳佳自小就很独立,一岁多开始自己吃饭、穿袜子。上幼儿园时,会自己要求当小主持人,主动要家人带她去学英语。刘女士觉得这是孩子上进的表现,是好事。可是去年佳佳上了小学一年级后,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刘女士开始担心了。

    “每天很早起床,一定要第一个到学校,第一个到班里,就算校门没开,她也要第一个到校门口”。有时佳佳发现起床晚了,就会在家里哭闹,责怪妈妈“都怪你,让我这么晚”。

    佳佳对自己学习语文、数学的要求是无论大小测验、练习,都要满分;体育课上的跑步、跳绳等等,也要拿冠军。如果没有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她就会沉着脸,好长时间不开心。她还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成绩”。成绩好就画上笑脸,不然就画哭脸。刘女士说,她有时在家里和女儿一起比赛吃饭、整理衣物,佳佳连在一些小游戏上也输不得。对于佳佳的表现,刘女士很困惑,孩子这么小,却这么好胜,会不会有问题?

    现实生活中,想得“第一”的孩子大有人在。北京女孩葳葳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她在学校的各科成绩在班上都是最好的;她第一个当选班级之星、第一个当选区级三好生……一时间,葳葳成了学校里的明星人物。在大家的赞许声中,葳葳没有骄傲反而更加努力,因为她要保住自己的“第一”。渐渐地,葳葳只想得第一。她会因为自己成绩是第二名而伤心落泪,会因为99.5分耿耿于怀。有一次,葳葳参加了运动会,在个人比赛项目上没有拿到名次。回到家里,葳葳伤心的程度,不亚于高考落榜生。

 

 评述

 面对孩子过分的上进心,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正所谓“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比如有的孩子画画漂亮,有的弹钢琴好听,有的转呼啦圈特别棒,如果三个孩子比一比这三项谁最好,哪个人都不可能得三次第一,最好的办法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周围的小朋友成为一面镜子,孩子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比较公正地评价自己。在这里,父母要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避免随意拔高,给孩子造成错觉,看不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借助游戏活动,慢慢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帮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成败观”。比如:传统的“石头、剪刀、布”游戏,下棋,跑步,拍球等等,规则简单,孩子也喜欢玩。和孩子玩游戏时,家长不动声色地输给他,先是假装不高兴,随即表示:“这回我输了,但只要我动脑筋、想办法,下回一定能赢你。”慢慢地,孩子就会明白:玩游戏就会有输有赢,输并不可怕,关键是有没有继续努力和反败为胜的勇气。

    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和小朋友相处过程中,交更多的好朋友,比事事得第一更快乐。对于那些因自己偶尔没能表现得出类拔萃而对同伴不友好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妨教给他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一下没能得第一的小伙伴的感受。告诉孩子,由于他采取了不合适的手段,或强词夺理在表面上占了上风,致使同伴心里很不舒服,以后有可能不跟他好了;如果他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更多的小朋友,会有更多的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那将是非常令人难过的。爸爸妈妈向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意识,即努力比获得第一名更重要。我们没必要和别人争第一,而是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值得祝贺。

    面对孩子的拔尖,父母要做到的是心态平和,摒弃虚荣心,把“第一”和“最好”看得淡一些。与其关注孩子是否拔了头筹,不如时刻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只要他尽力了,不管结果怎样都应该给他由衷的赞美和鼓励。同时,具体地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让他看到自己的潜力,这才是真正的良方。

    帮子女远离争“第一”的困扰

    孩子太要强,好还是不好?一些家长为此很是纠结。应该说,孩子争强好胜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好事,但要有个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3岁左右已经萌发了自我意识,并自发地有了竞争意识,其中有些孩子好胜心极强,凡事都喜欢与人一争高下,他们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快还是慢,是赢还是输。他们不断更改“参照系数”和评判标准,不断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几乎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个游戏,都成了他们一拼高下的比赛,赢者兴高采烈,输者泪水涟涟,比赛结果被真切地写在了他们的小脸上。

    有“第一”情结的孩子想法很单纯,就是向他人证实自己“很能干”。这些孩子通常自尊心极强,内心又相当脆弱和敏感,喜欢听好话、乐于拔尖,而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心里会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实在没用且很无助。

    孩子喜欢拔尖,原因之一是家长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家人太多的夸奖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是最棒的”。长此以往,孩子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我是天下最好的,别人不能比我强。当同伴或家人在游戏中有一两次超过了他,他的第一反应是难以接受,表现为耍赖或强词夺理。

    有些孩子对输赢原本并不怎么在意,但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强化了这一概念。父母的以成败、以结果论英雄,会使孩子误以为只有“第一名才是最好、最棒的表现”。如果孩子的能力较强,在小朋友中常常领先,他有可能因此变得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而在某些事情上一旦自己有些失误,被他人拔了头筹,心里就会很不舒服、表现出“输不起”,并缺乏应变能力。

    争强好胜的性格如同一把双刃剑,兼容有利和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它能促使孩子积极进取,力争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缺点是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害怕失败,缺乏宽容的胸怀,滋生烦躁、嫉妒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它还有可能引发孩子的虚荣情绪,比如他们会这样为自己打气:“虽然我跑步不如他快,但我有比他更漂亮的跑鞋”;“虽然我画画不如他好,但我有72色水彩笔,颜色多得谁也比不上。”能力不够,物质来凑。孩子比大人更本能地热衷于此,但一旦以物质代替能力来为自己的竞争加分,只会引发其他小朋友的反感,最终导致孩子缺少朋友和玩伴。这种“你想跟人比,没有人接你的茬”的打击,比失败本身沉重得多。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