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作文 > 正文

北京市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年来审批时间缩减近半

2012-04-05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地铁9号线建设,五环内无煤化改造工程、南水北调、城市周边平原造林,老旧小区整治、重点村城市化改造……

    2012年,本市拟安排20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0470亿元。这些重点项目大部分将进入审批的绿色通道。在项目名单中,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几乎无一遗漏。

    2009年,为扭转经济下滑势头,本市建立起扩内需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工作机制。三年来,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通过压缩时限、简化程序、下放权限等方式,全市绿色审批通道项目总体审批时间压缩了近一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时长由220个工作日减少为120个工作日。

    根据绿色审批通道实施办法,申请纳入绿色审批通道的项目必须已落实项目主体,初步确定选址和投资来源,前期工作基本成熟,已基本具备审批条件。原则上,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总投资须在2亿元以上,其他项目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

    据了解,进入绿色审批通道的项目,审批部门在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指标、安置房源对接、信贷资金支持、政府投资安排、施工运输保障等方面将优先考虑,并加快手续办理。

    同时,为提高行政效能,按照相关规定,本市陆续推行了目标责任制、首席负责制、联络人跟踪制等保障制度,要求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后,项目法人单位对项目实施进度负责,审批部门对行政效能负责,区县对属地协调服务负责。

    此外,审批部门对拟新开工项目全程实行“绿通”服务,集中下达前期工作任务书,分阶段并联办理手续,优先确定规划方案和申请先行用地;对在建项目全部实行倒排工期;竣工项目全面保障投入使用。

    绿色审批通道在推动全市投资扭转了2008年负增长的局面后促使2009至2011年全市投资连年创出新高。2011年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10.6亿元以上,显著好于预期水平,有效拉动了经济回升。同期绿色审批通道项目完成投资约2340亿元,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四成。(记者 吴迪)

    【关键词1】

    串联改并联

    从京港澳高速卢沟桥段向西远眺,桥下全长1.3公里、平均宽度530米的宛平湖水波荡漾,尽收眼底。2010年8月31日蓄水试验后,宛平湖与晓月湖连成一体。每逢傍晚时分,“卢沟晓月”的胜景惹得过往的人们不禁驻足流连。

    宛平湖和晓月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卢沟桥再生水厂的高品质再生水。位于丰台区的卢沟桥再生水厂是本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中第一个启动和建成的项目,也是提升南城地区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工程,建设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

    不为人知的是,为了给首都提供更多再生的水源,为了将“卢沟晓月”的胜景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卢沟桥再生水厂升级改造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仅用了不到60天的时间,与按原有程序办理所需的时间相比,缩短了近4/5。

    为了促进更多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作为行政审批核心部门的市发改委,创造性地建立了适用于绿色审批通道的审批流程,“串联改并联”是这一流程的亮点。

    “串联改并联”,通俗地说,就是将审批过程中部分按照先后顺序办理的程序,改为同时办理。比如一个重大项目的审批,原先要向多个部门提出申请,且一个申请批复之后,才能流转到下一个申请的批复。办事人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同样的材料,要重复交多次,且每办一次都要等多日才批复,项目推进太慢了!”而如今,通过“串联改并联”的方法,一些可以同时办理的程序被并联起来,打破了原有的窠臼。

    此外,市发改委对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的政府投资项目,将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为审批项目建议书。审批项目建议书或核准项目的前置条件由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土地预审意见、环评批复等调整为仅需要规划意见书。审批时限也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为10个工作日。

    不过,“串联改并联”的做法并不能一刀切,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流程再造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来施行,对于先后次序十分明确的审批流程,仍然要保持“串联”的形式。

    事实上,简化办事流程在市发改委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05年,市发改委就提出了“两个百分之百、两个百分之八十”的要求:

    一方面,从2005年开始,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百分之百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同时,对于实行备案制的项目,百分之百下放区县办理。另一方面,从2005年开始,原来全部实行审批制的项目管理方式调整为审批、核准和备案三种方式。从审批数量来看,百分之八十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和备案制,百分之八十的项目交由区县负责审批。

    核准制和备案制的推广,让办事人减少了冗长的材料准备时间,使一份材料完成审批成为可能。而权力下放后,办事人再也不用跑远路,挤破头到市里的大机关去瞅“门朝哪个方向开了”。

    【关键词2】

    综合服务大厅

    上午十时,西四环中路16号院3号楼市住建委所在地。走进大楼一层的服务大厅,咨询台一名着装整洁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地问:“先生您好,您来办什么业务?”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一家银行的业务办理点。“没错,从自助取号、等号到交材料、办结,整个流程跟银行无异。”工作人员说。

    市住建委行政综合服务大厅是2010年初整合原有4个办事大厅的基础上成立的,通过把审批事项从业务处室抽离出来,集中到服务大厅办理,实现“一口进出,接办分离”,办事人员只需要进一个门就能办多件事。

    大厅按照业务划分为房屋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制证发证管理、服务事项管理及档案管理等7个板块,承担着43项市级审批业务和13类服务事项,基本覆盖了市住建委所有业务。

    同之前相比,为了方便办事人,现在的综合服务大厅对有关联的业务采用了“合并同类项”的办法,比如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注册、安全监督备案和节能设计审查四个事项,办事人只需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四项手续。以免来回跑好几趟。

    通过工作人员的指引,记者体验了一把办事流程:走进大厅,在咨询台旁边的自助取号机上选择自己要办的业务,按照打印小条上的提示到相应窗口区域等候,听到广播叫自己的号码后,就可以到窗口工作人员处办理业务了。办事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大厅的一台“办事指南”机,自助打印任意一项业务的办事流程,提交材料和审批标准、条件的详细说明。

    即使在办事的高峰时段,综合服务大厅里也很少出现排长队的现象。记者上前一看,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每个业务板块里,有多个办事窗口,每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并不仅仅只办一类业务,而是对板块里的所有业务“一勺烩”。这样一来,办事人的等待过程从“一对一”的情形,变成了“多对一”的情形,等待时间大大缩减。

    市住建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窗口分板块平行式的业务办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合理分配,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办事时间;另一方面,避免了一个事项只找一个人办理带来的廉政风险,规范了权力的运行。

    除了平行式业务办理之外,审批联动也是实现审批提速的一大“秘笈”,2009年以来,市住建委对原有的办理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取消了原来5个工作日的法定受理时限,所有审批事项全部改为即时受理;40%的审批业务实现当场办结、立等可取,审批办理时限较往年平均压缩一半。目前,证书变更、遗失补证等50类简单事项,当场即可办结。

    “搁原来,办个施工许可手续光报表就得交11份,章就得盖48个,一耗10多天,能把腿跑断。”建筑老板谢明煜抖了抖手中的报表,来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的他如今只用交3份报表,盖9个章,一旦前期手续齐备,最多8个工作日就能拿到施工许可证。“程序少了、速度快了、办事方便了,态度变好了。”谢明煜用一串排比句,道出了心中的爽快。

    审批业务集中到综合服务大厅,方便了办事人,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部分处室的审批权力释放了,这种一方得利的模式会不会有问题?

    据了解,为配合窗口板块化平行式业务办理模式,市住建委在细致梳理各项审批业务流程和标准的基础上,推行审批业务分级办理,坚持绩效考核。

    所谓分级办理即根据业务办理的复杂程度、办理时间的长短、风险大小等因素,将审批业务划分为一、二、三级不同的办理级别。一级办理就是“当场办结”的简单业务;二级是“无法当场办结,但可承诺限时办结”的业务;三级是风险较大,条件复杂,审批最为严格的业务。通过分级实现“简单事项当场办,复杂事项限时办”的差别化管理。

    同时,市住建委为综合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设计了一个量化考核评比制度,考核结果跟奖金挂钩。工作效率是制度中最主要的考核指标,通过办理业务数量加权而成,也就是说,办得越多,奖金就有可能越高。

    而市住建委的业务处室负责人也对成立综合服务大厅称赞有加,“原来,大量的人力扑在审批上。现在审批权释放出去了,大量的收件、审核、咨询、制证等事务性工作转交给大厅负责,我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政策研究和行业指导上。”一位负责人说。

    据市纪委监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将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根据市纪委监察局的要求,各个部门将继续梳理现有的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事项,对本部门审批事项逐一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对优化后的办理流程制作成流程图并上网公示。

    【关键词3】

    权限下放

    海淀区,地理位置特殊,肩负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重任。示范区的企业多在海淀区落户,登记注册成了企业找政府办事时打的“头个交道”。

    2009年5月和2011年11月,北京市工商局连续两次下放了企业注册的审批权限,几乎所有的内资、外资企业审批权限都落在了区县身上。

    这意味着示范区企业想要登记注册,不必再去敲市局的大门,在海淀区工商分局即可办妥。

    然而,两次市级审批权限下放后,海淀分局登记企业存量上升了10000余户,日均登记量增加4%至6%。随着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淀分局的登记量出现大幅增长,2011年,登记总量已突破了7万户,同比增长18.1%。

    这么大的涨幅,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公务人员数量没有增加,办事的企业却越来越多。有人担心,长此以往,企业花在登记注册手续上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手续办不下来,项目就推进不了,这可如何是好?

    海淀工商分局从优化审批流程入手,合并受理与核准工作中的重复环节,合理配置了人力资源,这一做法使接待能力日平均提升近20%。

    与此同时,为解决一些高新企业办理经营许可证时间过长的问题,工商分局对2011年实施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登记管理办法》采取了先行先试的做法,对示范区内从事生物制药、互联网信息服务、高新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实行“筹建登记制度”,先让企业快速取得法人资格,先行开展筹建和融资工作,企业边筹建边接受资质的审核。

    如此一来,企业的注册资金就摆脱了“睡眠”状态,成了活钱。

    去年,中关村核心区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市级12个部门陆续下放了19项行政审批权限。11月,《海淀区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出台,“一科制”的审批模式浮出水面。

    “一科制”指的是,在每个委办局,专门设立一个负责办理行政审批的科室,“一窗对外”统一办理或受理行政审批事项。这样一来,前来办事的人就不必挨个科室跑审批了,而只需直接将材料交到行政审批科,能办结的现场办结;不能办结的交完材料等信即可。

    截至目前,海淀区全区具有行政审批事项的29个部门,304项审批事项(其中行政许可审批216项,非行政许可事项88项)均实现了 “一科”集中办理。

    为缩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支持重大项目尽快落地,海淀区在“一科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一个类似“大一科制”的审批模式。

    原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众多的审批事项,如果挨个单位跑审批,耗时长、效率低。经过梳理发现,审批事项主要集中在供地、立项、规划、施工四个主要阶段,于是,海淀区明确,供地阶段由区国土部门牵头,立项阶段由区发展改革委牵头,规划阶段由区规划分局牵头,施工阶段由区住建委牵头。这四个部门相当于“大一科”,在供地、立项、规划、施工阶段中涉及到的各个单位和各个审批事项,均由“大一科”的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

    经过“大一科制”的改革,海淀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大大缩减。

    权限下放,是本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海淀区是各区县探索行政审批权力下放的一块“试验田”。据统计,2009年、2010年两年,全市共下放审批权限103项,是历年来权限下放力度最大的一次。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