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作文 > 正文

北京怀柔:“融合式”办公让百姓有事不扑空

2012-09-03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跑农村,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村委会里,一间小屋门口挂牌无数,经管站驻村点、医保报销点……各种站点不一而足;然而,进屋一看,办事员却寥寥无几,村民办事常扑空。于是,民间有了句顺口溜:“门外挂满牌,办事无人来。”

而近来,记者发现,如今在怀柔,这种情况正在悄悄发生转变,其突破点则是“融合式”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升级版”的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包括“一心六站一点”,即内设农村社区服务站、产业发展工作站、社会综治维稳工作站、党群工作站、法律服务站和驻村工作站,并在每个自然村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运行体系,使有限资源进行最大效益整合。

挂满牌子的小屋不见了,而是被一处处崭新的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代替。区社保局、卫生局、工商分局等各职能部门入村的站、室、点,全部纳入这一中心,场地、人员、设施齐备。村民推开一扇门,32项事务全能办结,办事扑空的镜头一去不复返。

32项事来一次全能办

尽管昨天是周日,而且天空还下着小雨,但怀柔区北房镇胜利村委会里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来办事的人络绎不绝。

虽然周末也很忙碌,但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山心情却很好,“村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在宽敞明亮的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张书记介绍说,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代理制,工作人员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文化、卫生、政策等32项服务,并受理、代办群众要求办理的相关事项。“包括户口申报、证照补办、医疗保险证明开具等,都可以在村民服务管理中心办理。”

正说着,村民张秀山攥着一沓子票据,急匆匆地走进村委会大院,直奔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崭新的服务中心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百八十平方米的大厅内,十多位工作人员分成社区服务、产业发展、法律咨询等六大块办公区,各个区域内都站着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咨询、办事。

张秀山还在愣神的工夫,值班的村支书张金山走过来主动上前打招呼,问来由。

“小额贷款的事儿,来这儿问。”张金山说着把张秀山领进产业发展办公区。工作人员记下他家养殖场的经营情况,麻利地录入电脑,又忙着帮张秀山填申请表……10来分钟,完事儿了。

办完贷款的事儿,张金山招呼张秀山到村委会坐坐。“不坐了,老伴儿的药费单该交了,助残费也该领了,我还琢磨着到司法所问问我那几棵树咋个赔法,今天好几档子事得办呢。”说着,张秀山头也不抬就要往外走。

“甭忙,秀山,你刚说的这些,现在不出这大厅全能办啦。”张金山说,以前政府各职能部门入村的办事点倒是很多,什么社保、助残、司法等等,可是缺乏场地、设施,人员配置无法到位,因而办事效率不高;今年,区里统一规划,开始把区直各委办局入村的32个站、室、点的工作职责,全部纳入村里的一个办事大厅,村干部、区各职能部门派驻村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这里办公。村民推开一扇门,要办的事全齐了。

32项业务中,有19项可以当场办理。“办准生证、独生子女证,上保险……”张金山掰着手指头一边数一边说。其他的事项需要一定的办理周期,村民可以委托工作人员代办,等办妥了再来拿结果。

和胜利村一样,相隔不远的怀柔镇芦庄村也建起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让贴心的服务,扎根儿在村民的家门口。

“远不只这俩村,目前全区284个行政村已有70%建起这样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区委社会工委书记、区社会办主任胡文云介绍说,年底前将覆盖全区。上半年,共接待办事群众10.2万人次,受理服务事项8.5万件、办结率97%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

十余项服务送上门

水管爆裂,电线短路……一个电话,村里的物业公司就上门维修。“各种便民电话发到每户家里,每项服务负责人手机24小时开通,服务随叫随到送上门。”

在怀柔,不仅让村民推开一扇门可办32项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还把十余项服务送上门。只要农民“动动嘴儿”,服务中心就会主动上门办理,把最优质的服务“送”到百姓炕头儿上。

“这下可好,不用自己劳神费力,药费直接‘报销’到家里来了!”提起服务中心,怀柔镇芦庄村卢秀珍激动不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因为腿脚不便,卢大妈经常为报销发愁。得知情况后,服务中心负责医疗社保的办事员立即登记造册,统一为和卢大妈一样情况的村民办理了手续,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领到医疗报销款。

在怀柔,受益上门服务的远不只芦庄村民。

桥梓镇新王峪村农民高亚静搞养殖场,向村服务中心提出了办理2万元小额贷款和安装变压器的申请。村党支部书记白桂香受理后,三天两头往相关部门跑,没几天事儿办妥了,贷款手续和施工人员一起上了门。

雁栖镇范各庄村农民周东宝拾掇庭院,一根废旧线杆阻碍了施工,于是找到了村服务中心。中心与区广电中心协调,一天之内,就将废线杆移走了。

服务中心还开通了便民呼叫热线,村民只需提出办事申请,剩下工作全由乡镇、村派专人全程“跑腿”代理,直到办结。

“936公交站离村远,村民坐车得多走好长一段。”怀北镇怀北庄村农民韩东勇通过呼叫热线,反映了这一情况。没几天,站台就向北移了100米。虽然只移了100米,却使村民的心与政府更贴近了。韩东勇说,过去为不大点儿事跑几趟是常事。现在,只要一“寻呼”,接下来就等着上门服务了。

成本降六成效率增八成

原先,老百姓想要“盖个章”、看个病、问个“说法”,光路上来回就要一天,运气不好,一件事跑上两三趟是常有的。

自打村里有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原先在大院的政府,一下子来到了村里,服务就在老百姓的身边。

为此,怀柔区每个职能部门都在村中设“腿”——办事点。原先,各条“腿”互不关联、各自行事,一来二去,要么造成资源浪费,要么就会出现“门外挂满牌,办事无人来”的现象。

如今,怀柔把扎在村里的“腿”,进行了最大效益地整合,各个部门一起办公、相互配合,从而满足农民大到产业发展、小到柴米油盐等各种服务需求,所有村庄全部纳入了“30分钟社区服务圈”。

而在这一过程中,常常需要乡镇政府的协调办理。

于是,怀柔区提出要求:各镇乡要在所辖的每个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内,设立一个驻村工作站,站长由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成员由二至三名机关干部组成,每周至少驻站工作一天,面对群众的各类诉求,能现场解决的当场兑现,超越了自身职权范围的,直接向群众说明情况并记入驻村工作台账,及时向上一级服务中心汇报、督促办理,一管到底、直到办结。

眼下,每逢星期四,北房镇政府机关楼道内外总是静悄悄的。除必要的留守人员之外,其他机关工作人员都要下村,同时把各类相关材料,各种协调、审批等服务职能一块带进了村。

乡镇干部、村干部、委办局工作人员……怀柔的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把所有办公资源下成了一盘棋,让他们紧紧围着百姓开展工作。今年试点运行以来显示:管理成本降低了60%,而事务办结率则提高了84%以上。

“如何让农民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那就是让‘政府下乡’。”用怀柔区委书记张建东的话说,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重要的职责就是服务农民。从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上门,到延伸服务网络,追着百姓送服务。这样一来,不仅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还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进而创新思路不断满足百姓需求。如今,随着各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落成,怀柔打造服务型政府算是真正“落了地”。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