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作文 > 正文

重访房山:彩钢板房电暖器月底装好

2012-10-04  来源: 北京晚报
[字体: ]

    房山区401学校五年级女生张艳,这个国庆过得很开心。一个月前,她和家人一起搬进了现在的“家”,她的“家”,就在房山区阎村镇的灾后临时安置点。

    上个学期,张艳还是佛子庄乡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张艳一家原本住在阎村镇佛子庄乡下英水村。这个村距离北京市区60公里,在半山腰上,以位于英水泉河下游得名。7月21日那天大雨滂沱,河水暴涨,洪水冲毁了她家的院墙。张艳的奶奶回忆,那天从早晨9点多就开始下雨,一直下到了晚上6点多。大雨之后,村里断水断电,直到第三天才恢复正常。灾后,张艳一家人和佛子庄乡的百余受灾户,一起住进了彩钢板房建起的临时安置点。

    阎村镇安置点位于阎村镇公主坟村,周围地势平坦,距离城区更近,是房山区的首批安置点之一。8月5日,北窖村的景书香大妈一家四口,住进安置点的板房里,成为第一批入住村民。第一批住进来的一共有32户,都是佛子庄乡北窖村的村民。那之后,又有5批灾民入住。

    张艳一家,是最后一批搬进来的,9月初才住下。这里一共有8排彩钢板房,分列东西两侧,每排16间,一共有128间屋子。按照户口,每个受灾户分到一间安置房。安置点大院里,有公共厨房、公共厕所,水电都不用交钱。虽然晚上不关院子大门,但门口有人值守,夜里有人巡逻。敲着房子的墙壁,北窖村的一位大妈说,这里的房子特暖和,还隔音。“只要不大声嚷嚷,邻居屋里的声音就听不见。”张艳的奶奶也说,虽然盼着新房盖好,但要是一直在这儿住下去,“也挺不错的。”

    年轻人假期才回家探望

    随着父母迁到安置点后,张艳的学籍也转到了安置点旁边的401学校。今年9月开学,她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开学那天,张艳作为受灾学生代表,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张艳说,那些采访让她成了学校的名人。老师没有介绍,同学们就已经认识她了。开学那天,张艳通过演讲,还当上了班里的卫生委员,现在已经是“两道杠”了。

    每天放学之后,张艳会帮着奶奶做饭。她的大婶赵女士说,这孩子很懂事。平时,张艳的父母会去良乡工作,大婶和奶奶就每天带着她。傍晚,张艳的爷爷遛弯儿回来了,全家开始吃饭。他们说,等到国庆假期,家里的亲戚就都回来了。

    在这个安置点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中年人、青年人,都在良乡或是北京城区上班。和原来居住的山区相比,安置点离良乡更近,因此有一些年轻人每天下班就回来。安置点门口,有一趟临时公交车。只要三四站,就能到良乡。不过,更多的中青年人,还是会在国庆才回来看望老人。

    10月底

    免费装电暖器

    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怕冷。8月初第一批灾民住进来的时候,还都觉得很热。等到9月中旬,大家就感觉天气变凉了。现在,村民们开始担心冬天的采暖问题。安置点彩钢板房里,预先并没有安装暖气。村民们说,等到10月中旬,天气就该变凉了。要是自己买电暖器,又是一笔花费。要是生火,又担心彩钢板房被点燃。担心了没几天,村民们就得到了确切的消息。10月底之前,就会统一安装电暖器,居民们不用掏一分钱。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