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作文 > 正文

未来海绵城市如何让我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2015-10-18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源自《诗经》的这组佳句形象描绘了古关中平原的湿地风景。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以气候宜人著称,西安更曾经拥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

  但在时代变迁中,关中平原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河流水量严重枯竭,甚至一度出现水荒现象。如今,在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陕西西咸新区“引水润城”,正为人们恢复古关中平原“八水环绕、湖光山色”的景象。

  对于过去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形成的水体破坏,西咸新区努力进行生态修复,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西咸新区利用区内山川河流、104平方公里大遗址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构建城市绿色基底。新区仅有三分之一的面积用于城市建设,三分之二划定为农田、生态用地等禁建区。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规划图上,一条6.8公里长的绿色长廊从城市规划核心区穿城而过,显得格外醒目。

  “我们将中央雨洪系统植入城市绿廊,整体下穿城市道路,构成‘海绵城市’体系。大雨时如果雨水来不及在路边花坛和绿地收蓄,就会通过排水管进入 中央雨洪系统,实现区域性雨水汇集、净化、调蓄、溢流功能。”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说,“说白了就是设置了未来城市的净化空气 和水质的‘绿肺’和‘绿肾’。绿廊既是城市绿色景观带,又是城市雨洪调蓄系统,还是动物迁徙、城市通风的重要通道,广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视线转到大西南,正在创建中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州省贵安新区内,梯田、茶园和樱花林交错随山势起伏,湖畔小憩,让人忍不住想扎进清澈的湖水里畅游。生态高度敏感的喀斯特山区呈现一派山苍木秀、水活石润的田园气息。

  丰富的天然“海绵体”、建立一体化的海绵城市体制机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规划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是贵安新区建设“会呼吸的生态新城”的四大优势。

  贵安新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周鑫杨说,新区内有109条中小河流、5个主要水源湖库,湿地面积占24%,地表河流域面积占80%,为建设“海绵城 市”提供了必需的“海绵体”。新区坚守保护好山水湖村等原生态要素的底线,提出让山头、河流、湖泊、水塘、地下泉眼都成为珍贵“名片”,是从传统城市改造 自然到海绵城市顺应自然的必然要求。

  在贵安新区月亮湖,记者目睹了生态砂基透水及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过程。运用“微米级孔隙透水”与“生态透气防渗保水”等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在开 阔区域设下凹式绿地、卵石渗井。贵州贵仁生态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春江说,“遇到雨天,雨水将被立即吸收并渗透进土壤,补充地下水源。经过生态砂基透 水系统物理和生物净化后的雨水水质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每年可将11.8万立方米的道路雨水排放到月亮湖城市湿地公园,以达到疏浚地面排洪压力,减轻 城市热岛效应,实现雨水资源再生利用的目的。”

  西咸新区和贵安新区不仅海绵城市相关建设全面铺开,还不约而同把目标定位于“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

  贵安新区规划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相嵌、景观通贯”的生态绿地系统,采用组团式空间布局,不“摊大饼”,只“蒸小笼”,探索山水城融合、产城景互动、文化特风貌新、生态美百姓富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驱车前往贵安新区红枫湖畔的马场镇松林村,一路青山环绕,绿水相依,不时有飞鸟从车窗外掠过。建设“守望林”“守望寨”“守望田”,做“红枫湖守望者”是当地村民定下的发展路子。

  松林村村支书李博阳说,立足临湖的地理优势和环境要求,他们正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特色旅游和村落改造,将植树造林、绿化贵安与松林村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打造生态保护样板村、特色旅游实践村。

  “率先启动的‘守望林’项目中,清华大学师生在红枫湖畔种植林木,并规划建设一个观光旅游、体验农耕文化、参与植树造林的主题公园。”李博阳说,未来两三年内,清华林沿湖一线将全部种满树木,覆盖1000亩,真正把松林村打造成守土护水的排头兵。

  建设中的西咸立体城市规划在建筑的室外天台和屋顶植绿种菜,打造屋顶农业和垂直农场,把田园搬入城市。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沣西新城丝路风情镇,在 四个小镇组团围合下,城市中心保留了2070亩的农田和一个原始村庄,未来将实现“人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田中”景象,“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将近 在眼前。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