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作文 > 正文

北京:用“去、治、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6-11-15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疏解非首都功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决定性作用,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记者近日专访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彦了解到,北京在“去、治、进”方面下功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划供给侧改革,为首都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去:坚持一手“疏”一手“促”

        在“去”的方面,北京市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当前最重要的结构调整任务。2014年,北京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发布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经过此后的调整升级,目前涉及产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达到55%,城六区禁限比例达到79%,堪称“史上最严”。

        卢彦介绍,目录实施以来,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数累计达1.6万件,增量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制定了重点领域跨年度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计划,3年来全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75家。”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进,北京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实现增量和增速“双下降”。

        据了解,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上年增加18.9万人,增速下降至0.9%;2014、2015年两年年均增量比“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增量减少23.1万人,年均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2015年城六区常住人口总量1282.8万人,较2013年增加29.4万人。其中,东城区、西城区常住人口实现负增长,比2013年减少0.9万人。

        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市聚焦产业平台,构建“4+N”的产业合作格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卢彦介绍,2016年1月至9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达到684亿元、871亿元,同比增长60%和114%。

        治:用经济手段撬动资源合理配置

        在“治”的方面,北京市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北京市注重用好政府的钱,每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比重超过90%。”卢彦说,“我们还注重撬动社会的钱,持续推进重点领域146个PPP试点项目落地,为民间投资‘搭台’”。

        北京市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卢彦举例说,在交通领域创新提出建立北京市轨道交通授权经营(ABO)模式,京投公司实现了由“单一的融资平台”到“市场资源的整合者”的转变,从机制上解决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资金难题。

        “我们制定多样化的差别价格政策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卢彦表示,在行业上,实施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电价和差别水价,倒逼企业升级改造设备;全面推行了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减排奖励,超标加倍。在区域上,先后在非居民用气、用热、用水、用电等领域实行城六区和其他区域差别化价格政策,打造中心城疏解高地,引导“水往低处流”。

        “通过实行‘居民出小头、政府出中头、企业出大头’的投资政策,以及居民‘煤改电’峰谷电价政策等,北京用5年时间压减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燃煤。北京地区煤炭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2600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1165万吨,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卢彦说。

        进:努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在“进”的方面,北京市将创新驱动作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卢彦介绍,全国首个区域性全面创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了国家正式批复,北京市相关方案也紧跟出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这必将有力促进京津冀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为积极落实改革责任,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等政策。

        卢彦说,在政策引导作用下,旧动能正在逐渐加快转化为新动能。今年1-3季度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近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技术收入4081.6亿元,增长21.7%。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