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监测 > 正文

"火爆""共振""求变"--解读2011年银行理财三大热词

2011-12-09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北京12月8日专电题:“火爆”“共振”“求变”——解读2011年银行理财三大热词 

    流动性收紧、股市低迷、楼市遇冷,在全社会面临投资理财困局之时,银行理财产品意外却又必然地成为2011年中国投资理财市场的明星。而“火爆”“共振”“求变”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三大热词。

    “火爆”:1.4万期产品较去年增五成

    当全社会的理财需求遭遇银行的存贷比指标压力,银行理财产品的放量井喷没有悬念地贯穿了2011年全年。

    在银行网络覆盖最为密集的京沪穗等国内一线城市,以往在利率调整之后出现的大量资金转存已经让位给银行理财产品的热卖。今年8月末,占据中国银行业半壁江山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布的报表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上半年累计发行销售了超过9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超过了2010年国内所有银行理财产品的累计总额。

    而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银行累计发行销售了超过1.4万期银行理财产品,较去年全年增加五成以上。

    不过与此同时,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管理的调控对象都是压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而银行理财产品实质上突破了贷款额度的管制,绕过了监管政策,对贷款管控的有效性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自银行理财产品火爆伊始,就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其中短期理财产品更是在一年内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戏剧性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银行发行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有近三成为期限在3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而这其中诞生在上半年的占了多数。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并不低,且流动性比货币式基金、通知存款要强,一直都卖得比较火。“银行也有自己的算盘,一些短期产品的到期时间被刻意设定在月末、季末或年末,客户的资金从产品出来后就直接成为银行存款,正好缓解了银行存贷比考核压力。”这位人士说。但从今年三季度开始,为了防范合规风险,短期理财产品出现“灭火”势头。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11月份再次强调,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今年以来,银监会已经多次发文规范银行理财,预计明年监管不会放松,会继续加强疏导与管理,可能会出现“理财市场不断向前跑,监管不断在后追”的情况。

 “共振”:百姓获利还是拯救银行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前三季度CPI涨幅高企导致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全社会的投资理财需求和银行的揽储放贷压力共振,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2011年股市、楼市投资吸纳资金能力大减,居民和企业的资金为了获得相对稳健的收益,没有悬念地流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任莉对记者感慨:“由于今年股债双熊,导致很多投资者都转向了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在2006年-2007年的上一轮牛市中“呼风唤雨”的公募基金也面临惨淡境况,今年频频陷入上市公司丑闻的基金业不仅没能吸引投资者入市,更是多次引发赎回潮。

    在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2.09万亿元后,中国人民银行不久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存款净下降了2010亿元。“今年以来一直就是存款搬家,但不再搬进股市、楼市。”北京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士说,“但在负利率时代,普通客户买理财产品虽然跑赢了存款,但可能依然跑不过CPI。”

    另一方面,随着2010年1月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依靠利差收益赚钱的国内银行业对资金吃紧,因此出于竞争存款资金、应对存贷比考核等需求,顺势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

    之所以称之为“顺势”,曾刚认为,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种类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在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旺盛的需求。

    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详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便体现了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在银行发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替代信贷,一是变相揽储,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伪理财”的特点。“所以,监管机构一直在进行规范,对以上两种倾向进行封堵。”他说。

    “求变”:银行“愿打”会否有人“愿挨”

    随着今年11月30日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银行“愿打”的情况下是否还会有人“愿挨”?

    曾刚表示,明年全社会的投资保值需求仍将存在,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市场基础决定了明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会继续火爆。而银行业研究人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则预测,随着流动性紧张得到缓解的预期可能逐渐加强,资金的成本也将下降,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也随之下降。

    银行业人士表示,如果与存款利率的利差缩小,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普通投资者的吸引力势必将减小,如何使得银行与投资者双双获利值得思考。银行如果不去发行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就可能会在同业竞争或与基金等其他相似行业的竞争中败阵。

    郭田勇认为,从一个方面这反映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程度。反过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利于推动银行去积极创新。

    而从另一方面看,郭田勇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要回归到财富管理的属性,做成真正的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财富管理平台。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