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监测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每周引来四五个班上课

2011-12-20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一周最多引来24个班级上课。一向给人印象比较冷清的高校博物馆,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却呈现出另一种景象:博物馆布展与教材结合,每周接待四五个班的学生来上课。

    日前,博物馆馆长、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周洪瑞带着记者参观了这处高人气儿高校博物馆的“诱人之处”。

    博物馆展品与教材结合

    博物馆位于中国地质大学东门附近的逸夫实验楼10层至12层。与很多高校博物馆一样,这处“围墙”内的博物馆并没有明显的指引标牌,但每一位校内师生都能清晰地指出博物馆的位置,能说出正在举办的展览。

    “无论什么系的学生,入校培训中的一课就是参观校园博物馆,这是一道不成文的规定。”周洪瑞说,“与社会博物馆定位不同,高校博物馆最希望吸引的参观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因此去年博物馆重新布展时,我们把展厅分为地球科学厅、恐龙厅、地球与生命的历史厅和地球物质厅4个,分别对应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学等7门基础课程。”

    换句话说,整座地质大学博物馆相当于7套“实体教材”。“只要课本上有的标本,在博物馆里都可以找到实物。”周洪瑞自信地说,“从去年春天开馆至今,展厅每周都能吸引不少班级来上课,除了本校的,还有附近的林业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中关村三小也把地理课搬到了博物馆,平均每周接待四五个班,最多一周接待了24个班的学生来上课。”

    标本老标签展示学校历史

    除了“展”教材,这座博物馆将学校历史也“凝固”成石头史,在地球科学展厅的展柜中亮相。

    指着展柜中错落摆放的十多块石头标本,周洪瑞说:“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时,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已逾百年。如今,我们特意挑选出部分经典收藏配合当初的老标签一起展出,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学校的历史传承。”

    博物馆里,记者还发现一个怪现象。一些展柜空着,里面摆放着写有“标本待采 预留位置”的纸条。

    “高校的博物馆具有科普性,但更应该具有专业性,布展的时候我们是按照物种类别进行,遇到一些物种暂时没有合适的标本,就将位置空置出来。今后有机会通过采集、购买等方式补全。”周洪瑞说,“每年我们馆都会有新展品补充进来,我就曾经利用暑期发掘了22米长的恐龙骨架,如今就摆在展厅里。”

    大部分展品为校友捐赠

    在“校史”展柜中,一块灰绿色中层中细碳石砂岩标本的说明牌上注明“采集者 温家宝”。周洪瑞说:“这是当年温家宝总理在学校实习时候采集的,已经微微退色的钢笔字迹就是他当年亲笔写下的。”

    周洪瑞说,博物馆的展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的校友主动为博物馆捐赠的。“很多校友毕业后还不忘送来好东西,比如从北极带回来的海水、从珠穆朗玛峰峰顶带回来的岩石标本、从加拿大带回来的世界上最老的岩石,都是他们无偿捐赠的。”

    除了学生,周洪瑞还将学校领导的办公室“搜刮”一空,收集了海底黑烟囱、金伯利岩含金刚石等北京独一无二的展品。“谁的东西好,我就用谁的。在展出时候写清楚来源,所以大家都争相拿出好东西让我挑。这要是带着学生来上课,或者带着朋友来参观,看到展柜里有自己的名字,多长脸。”周洪瑞说。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