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监测 > 正文

世界名车制造企业“订单班”照样招生难

2012-04-0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学历比能力吃香 高职招生遭冷遇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后,百分之百就业率,挣钱也不少,但就是因为沾了‘技术’两个字,考生都不愿意上。”日前,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贾东清向记者诉苦。该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今年首次推出“汽车服务管理——德国5大汽车公司订单班”,毕业后能直接到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以及大众等德国5大汽车制造企业就职,但提前招生通知发出后,报名的生源总数并不太理想。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是该校的“名牌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后市场工作,职业范围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今年,这个专业又添了新卖点——由教育部牵头,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及大众等德国5大汽车制造企业与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共同推出“订单班”,“订单班”由中德两国组成的专家组编制教材、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等,学生将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及受到德国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最终进入5大企业工作。

    3月15日,“订单班”启动提前招生网上报名。然而,从目前提前招生情况看,该“订单班”报名人数并不理想,报名人数在计划招生总数附近徘徊。“根据往年的经验,统招生源也并不理想,报名总数经常刚刚能达到招生额度。”

    报名的人少,原因并非就业前景不好。贾东清给出了一组数据: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00万辆,每年汽车后市场的人才需求在6000到7000人左右。目前开设汽车技术专业的中高职院校有二三十家,每年毕业生总数才三四千,根本供不应求。“很多考生报名时直接认为学这个今后就是一线工人,修汽车的‘蓝领’,没前途。”贾东清指着招生大纲,无奈地说。

    贾东清告诉记者,报名不理想,与很多家长和学生“宁要文凭不要专业”的观念有关。“其实汽车技工跟大夫一样,都是越老越值钱。”

    新闻分析

    三大原因造成高职招生难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转型,一些单位对“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需求很大,但专门培养技术人员的高职专业,为什么没有人报名呢?

    偏重学历的传统

    多年研究高职教育的专家、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认为,过分看重学历的老传统拖垮了部分高职好专业。“相当一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高职是本科教育的‘低端版本’,所以报考一定是从上往下顺着报。至于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大部分考生并没有仔细考虑。”马学雷认为,目前高职院校中除了汽车技术专业外,体育休闲、城市社区服务、高级护理等专业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待遇也不错。等到超过7成的高职毕业生都能有一个好前程,根深蒂固的老传统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曾公开表示,高职学生的目标并非升本科。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等原因造成。

    上升通道的苦恼

    现在考公务员、升职,都有学历要求。高职毕业,许多人担心工作后上升空间受限。而在高职院校,“升本”只有15%的名额比例。

    但北京英华五方雷克萨斯相关负责人侯德伟认为,本科生初期薪金会比高职生高几百元,但之后升职与学历关系不大,薪金提升速度也关键取决于个人能力,不是一切都以“学历为本”。

    考生总数的下降

    考生总数下降也让高职校招生捉襟见肘。

    以2011年高招为例,本市参加统考的考生只有6.8万余人,近六成考生被本科录取。这无形中降低了处于招生最后批次的高职院校生源数量。“本市已经连续三年,每年高职报考人数都会低于招生人数,缺口达2000名左右。”马学雷说。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