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监测 > 正文

自来水新国标实施一周全国多地水厂探访

2012-07-10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2012年7月1日是自来水新国标强制实施的最后期限。106项强制标准之下,各地都“各显神通”,提高水质。但作为消费者的老百姓,打开水龙头后会有什么明显的“新”感受吗?客观“新”标准如何才能带来主观“新”感觉呢?新国标难道仅仅是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吗?

    水质“新国标”实施第一周,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兵分几路,前往北京、广东广州和甘肃白银,探问“新国标”如何取信于民?

    甘肃白银:难题不只是钱

    在网友们看来,自来水新国标的实施,就意味着对水厂需要投入更多的设施,来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然而,记者在甘肃省白银市动力公司的采访中了解到,情况并不是这样。

    “白银市目前水源的水质属国家二类标准,水厂净化工艺完全可以让出厂水质满足‘新国标’要求,但如何让大家知道水质已经达标呢?这就需要检测数据来证明一切。”‘新国标’实施第一周,白银动力公司生产调度部苏宏文部长面对“一切如常”的工作,显得有些无奈,“‘新国标’对我们来讲,难就难在检测设备的购置上。”

    他指了指排列在实验室墙边的一排仪器告诉记者,厂里有些最基础的检测设备,即使按照旧的标准,也无法完全满足要求。

    “新国标”的实施对水质提出了更高标准,但是否满足了要求,无论是供水企业、监管部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只能依靠检测设备测出的数据来判断。没有数据,空口无凭,再好的水质,也无法让百姓放心。

    “可是,我们都不敢想象到哪里找购买水质监测设备的钱。”白银市动力公司副经理顾万聪告诉记者,之前企业听说要实施“新国标”,就开始打听满足检测要求的设备需要多少资金,然而得到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不敢再提这件事。“设备购齐需要两千多万,再加上相配套的土木建设,接近4千万,这笔钱对于我们就是个天文数字。”

    “106项全部检验一次,需要2万块钱,很多地方都不舍得投入。”我国给水排水行业泰斗、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直言不讳。

    一边是供水服务社会化,另一边是供水价格市场化,始终游离于政府主管和市场主导夹缝之中的供水企业,在“新国标”检测需要的费用面前发了愁。

    “落实‘新国标’的难题不只是钱从哪儿来。要真正实现安全水质全覆盖,首先就要正视供水的公共服务属性。”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黎友焕指出,由于自来水公司往往都是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基于自身盈利状况的考虑,他们很难超越自身能力,进行技术设备等大的投入,因而很多地方水质改善就成了空话。

    广东广州:数据公开能否换来信任提升

    7月1日水质“新国标”生效的第一天,南京市两位市民程渊和李春华,把35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寄往了全国32个省会城市共计35家自来水厂。他们俩要求公开新水标实施以来,各市第一次对出厂自来水进行水质检测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数据。

    这样的公开,在广州已经实现,并且不需要申请,居民只要走到珠江新城、流花湖等地的广场和街头,抬抬头就能看清楚。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国标”,推动公众对水质的监督,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投资逾百万元,在20多个人流密集地区安装了大型LED显示屏。记者在一处屏幕上看到,滚动播放的一串串数字,显示着该地段自来水浊度、余氯、PH值等在线监测状况。这是广州在全国首创的水质公示模式。

    如果民众不想出门,也可以方便地在家查到相关数据。记者试着登陆了广州市水务局、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的门户网站,就查询到了每个月自来水的水质参数。

    最有意思的是,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网站上还有一个“网上水质地图公示”项目。通过网站上显示的中心城区地图,记者随意点击地图上某个区域,就弹出离这个区域最近的一个水质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

    “除自测自检外,广州市自来水公司还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等第三方机构的层层监管与监督。”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郑宝涛介绍说。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不还是本地的机构吗?有用吗?”有网民依然担忧。

    “是的,目前的一大问题就是检测数据缺乏监管和督促,都是由各地自行检测和上报,”王占生说,“如果能浙江检测上海的,上海去检测江苏的,获得的数据或许还算真实可靠。”

    但同时王占生也客观地指出,国外的自来水供应也完全靠自来水公司自律,并定期向公众公布各项指标。“就怕各级部门担心承担责任,回避现实,思想意识欠缺,不认真解决,人为地把这个事情搞复杂了。”

    面对新水标实施后,客观检测的高标准和百姓主观的低感受,他认为,“只要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新国标’实施后即使仍然存在问题,百姓们也会给予理解和支持的。”

    北京:要公开,更要沟通

    “我们学校每天那个‘白花花’的水一看就不合格,简直不想拿它来洗脸刷牙洗头。”水质“新国标”实施的第一周,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写下这样的感慨。

    “其实对水厂来说,所有的出厂水都百分百达标,一些指标还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如浊度,控制在0.3度。”北京市第九水厂厂长陈克诚面对百姓质疑,显得有一些无奈。他所在的水厂,承担着目前60%以上的市区饮用水职责,日供水能力约170万吨。

    “北京1/3的自来水取自地下水,会通过含有钙镁离子的岩石层,水质好于地表水,只是加热后沉淀物过多让人难以接受,但经处理后不会超过国标450毫克/升。”王占生也这样解释。

    其实,早在新国标颁布初期的2007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所属市区、郊区等水厂的水质就已经全部达到或超过106项饮用水卫生新标准要求,实际检测能力达205项,出厂水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为确保供水安全,北京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具备新国标106项检测能力资质的实验室。”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顾军农介绍说,这个实验室目前具备205项水质指标的检测能力,每年检测的自来水水质超过11万项次。“北京全市供水管网和终端用户共有243个监测点,所有水厂的原水、出产水以及管网水都需要定期在这里进行水质检测。”

    一边是水厂严格执行标准,一边是民众端着“白花花”的水质疑检测结果。“新国标”下,这样的信任危机如何化解?

    “在自来水安全如何取信于民的问题上,供水企业应该更多地和民众进行沟通。”中国水网副主编谷林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地区有了水企开放日、水质公示点等创新的做法,但对更多地方来说,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制度化地进行与民众的沟通交流。”

    当然,他也指出,水质安全问题有一定的专业性,水质安全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也阻碍了企业与民众沟通的顺畅。

    “不过一定要认识到,” 谷林说,“水质安全不光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信任,在公开透明之余,往往从沟通中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