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监测 > 正文

香山脚下为何挖有两条旱河

2012-08-05  来源: 北京晚报
[字体: ]

    京西香山脚下有一条旱河路,北起香泉环岛,向南经闵庄路、杏石口路至田村,长约6公里,因紧邻南旱河而得名。香山脚下还有一条北旱河,因其地处香山北侧而得名。北旱河呈东西向,紧邻香山路。何为旱河?即平时干枯,只有到了汛期才有水,也就是季节性河流。如今,这两条旱河已变成两条宽窄不齐的干枯沟渠,但200多年前却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开挖的泄洪河道。

    乾隆皇帝为何在香山脚下开挖旱河?这事儿说来话长。

    远在金代,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两位皇帝便在香山大兴土木,并为其营建的寺庙赐名“大永安寺”。到了元代,仁宗皇帝赐钞万锭,重修香山大永安寺,并更名为“甘露寺”。而明英宗朱祁镇从正统六年(1441年)开始,也在香山大兴土木,“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清代,康熙皇帝在前朝旧行宫基础上改建成“香山行宫”。乾隆皇帝即位后更是在香山大规模扩建,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大大小小的园林景观八十余处,其中由他钦题并赋诗的有二十八处,成为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还将这座皇家园林赐名为“静宜园(今香山公园)”。

    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平定四川的金川土司叛乱,乾隆皇帝下令在香山脚下组建健锐营,以训练具有攻城战术的云梯部队。健锐营依照八旗分为左右两翼,由静宜园东宫门向东(左)南(右)两个方向伸展,依山而建。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各旗营建有大量的营房和多座碉楼。最多时驻扎在健锐营各旗的官兵及家眷近万人。

    为保证静明园(今玉泉山)、清漪园(今颐和园)及京城河道用水之需,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乾隆皇帝下令兴建京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水系整理工程,除疏浚西湖(昆明湖)外,还把碧云寺卓锡泉、樱桃沟水源头泉水利用石槽全部导入湖中。其“全线皆凿石为槽,覆以石瓦,则置槽于垣上”,借用西郊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势,让泉水沿着石槽自西山脚下,绵延十余里,一直流到玉泉山下的静明园里。全部工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竣工。这项工程完成后,乾隆皇帝自静明园去往静宜园巡视。当走到静宜园大门前时,他驻足向北、向东观望了好一阵,顿感不悦:这香山西面、北面为山地,沟壑众多,静宜园、健锐营、石渠及东面数里远的静明园、清漪园都在山脚下,且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到了汛期一旦山洪暴发,这些皇家建筑及山下的村落就有灭顶之灾。而此前他曾听人讲过,香山一带曾多次发生过洪水,危及方圆数十里。乾隆皇帝越想越觉得不安,于是派人将香山一带的地势进行一番勘察,很快传下一道圣旨:在香山脚下南北侧各开挖一条旱河,以及时排泄汛期从山上下来的洪水。

    接到圣旨,工部立即组织人员施工,并要赶在下一个汛期之前完工。很快数千民工汇集香山脚下,自南、北两处,各开挖一条旱河。

    北旱河西起四王府南侧的旱河滩,向东经丰户营、娘娘府、玉泉山、槐树居、镶红旗,出青龙桥,入萧(肖)家河,再经安河桥、萧家河村、圆明园北,在朱房南侧与圆明园诸水汇合,东流入清河。南旱河也是北起四王府南侧的旱河滩,向东南经小屯、双槐树、东平庄、罗道庄,过玉渊潭后在白云观北分两支,一支东行入西护城河,一支东南行入南护城河。该河大体上呈南北走向,东面是平原地带,不远处有小屯、闵庄、中坞、蓝靛厂、冉村等十几个村落,再往东离西直门就不远了。为防止汛期凶猛的洪水将旱河冲毁,殃及上述地区和京城的安全,在开挖南旱河时,特意将挖出的土堆放在旱河的东侧(岸),以此形成一道高高的土坝,俗称旱河山。

    为了防止旱河两岸的水土流失,旱河开挖后,沿河两岸广植树木,并以柳树居多,从而自香山脚下向东、向南延绵数里各形成一道绿色长廊,并在两条旱河中部的丰户营和东平庄各修了一座镇水龙王庙。

    乾隆年间窦光鼎、朱筠等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对开挖两条旱河略有记述:北旱河为“四王府东北至静明园外垣皆有土山,土山外围东西一带泄水河,其水东北流,合萧家河,经圆明园后归清河。”南旱河“其水流经小屯村、西石桥、平坡庄、东石桥折而南流,经双槐树之东,又东南至八里庄,西汇于钓鱼台前湖内,为正阳、广宁、广渠三门城河之上游。”“此二泄水河皆乾隆年间奉命开浚,每夏间山水盛发,借此南北二河分酾其势,自是田庐道路咸蒙利赖,无复有泛溢沮洳之虑矣。”乾隆皇帝的胞弟、宗室画家爱新觉罗·弘旿在其绘制的《都畿水利图卷》中,对开挖南北旱河及沿河广植树木有过描绘,此图而今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乾隆皇帝曾几次派工部官员沿南北旱河巡查,并令专人进行河道的养护,任何人不得在河道附近耕种、建房、置坟、取土。故此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挖,一直使用到清末,其间在道光、咸丰年间曾对旱河进行过两次疏浚。在近140年的时间里,香山地区曾发生过十余次山洪,但洪水均通过北旱河和南旱河迅速排泄,及时消除了这一地区的洪水隐患,保证了西郊园林、健锐营和香山至玉泉山输水石槽及京西地区的安全。

    1900年以后,随着清政府的衰败,旱河失于修治,部分河道被改道或毁坏,有的还被改为农田,昔日宽阔的泄洪河道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改造”,多变为狭窄的沟渠,而南旱河东岸的旱河山也在20年前被彻底铲平修成了旱河路。如今只在万安公墓以南尚有南旱河故道,玉泉山北侧至青龙桥尚有北旱河故道可寻踪迹。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