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监测 > 正文

不饿的芦山(图)

2013-04-22  来源: 人民日报
[字体: ]

芦山县居民周绍英(左一)在给医护人员送粥。

  4月21日,震后第二天。伴着余震或醒或眠地睡了3小时,天已渐亮。

  7点多,出城,采访电力抢通。返城时,已是烈日当午。

  灾区采访,居无定所,脚步自然奔着电源而去,目标仍是县医院。靠手机写稿发稿的日子里,吃住都是小事,手机不能缺电。

  医院是救援重点,也是记者的一个聚集点。很大一个原因是,医院供电很靠谱。在这里,人们给手机充电,给相机充电,给笔记本充电。

  驮着行李,挂着相机,不知不觉,已至医院大门。门口一群记者,话筒、相机、录音笔伸向3位老人。

  又有啥新闻?

  原来,是居民给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送来了。岁数最大的叫周绍英,65岁。旁边两位大婶,是她的弟妹。3位老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芦山人。

  电视台一位年轻女记者,伸着话筒问:“你们是灾民,需要救助,为啥想着给不是灾民的人熬粥呢?”

  “大家都是来帮助灾区、帮助我们的,不能饿着肚皮。”着红装的周绍英,满脸红光,声音洪亮,透着川人的乐观与豪爽。

  “那您打算熬几天的粥啊?”

  “抗震要好久,就送好久的粥。家里有好多粮,就熬好多粥。只要我们有吃的,就不会让你们大家饿到!”

  猝不及防间,她的一位弟妹递过来一纸杯粥:“记者也辛苦,趁热喝。”推脱不过,我也只好接了。

  好稠的粥,好浓的香。一口下去,堂堂七尺男儿,却也险些落下泪来。

  旁边就是白衣天使,我喝掉一杯,他们就少了一杯。惭愧间,仓皇退出。

  拐过路口,医院的另一处门前,一家成都公司正在给大家配发食物。矿泉水、方便面、面包、饼干,大箱小箱的,可真不少。

  东西多了,人自然不少。蜿蜒的排队长龙中,未必全是灾民。公司一位胖胖的小伙周利说:“不管受灾的,还是救灾的,都不能饿着。”那语气,那意味,竟与周老太如此相似。

  进到医院,找到电源,手机充上电,已是午后1时。这时才发现,自己真饿了。

  走廊对面,一个房间内有人排队领吃的。实在饿得不行,我也凑了上去,怯声问了一句:“记者能领吗?”“能!签个名就行。方便面还是面包?”“方便面,麻辣的!”

  此时此刻,方便面是人间最好的美食。

  不独医院,不独周老太,也不独胖小伙,芦山主城满大街走个几十米,就能找到类似免费吃东西的地方。提供者有政府,有公司,有志愿者,还有僧侣。

  芦山,这是一座没有饥饿的灾后小城。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